奇石精工!副中心这里开了座巴林石博物馆

文摘   2024-12-09 21:21   北京  

大运通州网小编(微信号:bjdytzw)

了解到:



副中心探宝之奇石精工

今年9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类博物馆家庭又添一名新成员,那就是位于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的巴林石博物馆。


博物馆展示产自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巴林石以及用巴林石制成的各种摆件、印章等。可能很多人对巴林石不熟悉,但其历史由来已久,巴林石制作的摆件、印章等物品曾出现在中国的各个朝代。

01

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常见的瓷器、书画、青铜器等文物,流传至今的巴林石及其制品较少,不过在巴林石博物馆您能一睹辽代以及明清时期的巴林石作品。



一层展柜中有一件辽代的巴林石作品,青色石板上雕刻了一条凸起的龙。与我们印象中龙的形象不同,这条龙有些头重脚轻,面部也有些抽象,整体看上去有点“卡通”。记者注意到,这件展品的四个角分别有四个大小一样的圆孔。巴林石博物馆副馆长侯耀宗说:“通过这四个圆孔,我们判断这件展品本来的用途是挂在门上的门饰。


相比于馆中其他精美的巴林石制品,这件作品朴实无华,但背后却蕴含着草原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侯耀宗说:“辽国是由契丹民族建立的,这个民族信奉的是青牛白马。但是随着辽国与宋朝的征战,这个北方的草原民族开始对中原文化产生向往,也希望融入中原文化,所以创造了这件作品。”



博物馆中还有一件明朝末期的巴林石作品。这件名为“前程似锦”的巴林石雕刻制品大部分为鲜艳的红色,这个材质是巴林石中的红花冻,是由于赤铁矿颗粒分布得非常密集才呈现出这样的外观。



记者注意到,雕刻者利用红花冻的部分雕刻了花鸟纹。其中两只凤鸟细节雕刻可以清晰地看到鸟身上的羽毛;而牡丹花纹更加精细,既有已经盛开的花朵,也有含苞待放的花蕊,每片花瓣都十分轻薄。


侯耀宗说:“这块石料非常难得,加之雕刻了花鸟纹,我们判断这是明末贵族家中的摆件。传承至今也没有损坏,十分难得。”



巴林石的产地是内蒙古巴林右旗,同时这里也有红山文化的遗迹。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环、人面形石配饰等,其材质就是由巴林石红花冻组成。巴林石也多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在宋辽时期,古人便开始用巴林石制作印章,其中契丹早期的“奉国契丹”印就是巴林石所刻。元太祖成吉思汗也在宴会中收到了属下上贡的一只巴林石碗,成吉思汗称其为“腾格里朝鲁”,汉语译为“天赐之石”。清朝时期,多尔衮的属地也曾出土过两方巴林石印章,一方刻着“世守漠南”、另一方刻着“喀喇沁王之宝”。



1973年,巴林右旗的巴林石矿正式开采,巴林石迅速跻身于名石行列,与寿山、青田、昌化并称为四大名石。在2001年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上,21方由巴林石雕刻的印章“涌动的太平洋”作为国礼赠送给参会的贵宾,从此就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02

镇馆之宝源于偶然发现


巴林石博物馆一层摆放着一块稍加打磨的巴林石原石,在专家眼中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常见的巴林石原料可以概括为缺蓝少绿,就是很少见到蓝色和绿色,但是这块原料上蓝绿交织,稍加打磨就呈现出十分好看的鱼籽冻。”侯耀宗说。



说起来,这块原料的发现实属偶然。


本来这块石料是草原牧民家的一块石头,牧民平时会在上面泼盐水,让马舔舐,用来给马补充能量。侯耀宗说,当时把这块石头拿到手的时候没想到是巴林石,因为常年泼盐水,导致石头上有一层厚厚的盐皮,直到搬运时发生磕碰,藏在里面的巴林石材质才露出来。“我们慢慢地切割,直到看到里面晶莹剔透的冻体,还有蓝绿交织的染色,才知道捡到宝了。现在展出的体积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





03

俏色巧雕活灵活现


馆长侯国文14岁便跟随清宫印史传人段石才学艺,雕石三十余年,馆中的许多精美作品都出自他手。地下一层一件名为“风亭鹤唳”的作品正是巴林鸡血石的代表作。细看去,作品上半部分大片的红色鸡血如同缭绕的云雾,一只只通体洁白的仙鹤立于圆润通透的石间,下半部分黄色的冻石上勾勒出亭台山水,掩映成趣,组成一幅宁静而灵动的自然美景。



“巴林石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图案石五大类,这件可达到鸡血石里的‘血王’级别,含‘血’量极高。所谓‘血’其实是朱砂,成分是硫化汞。”


这件作品侯国文雕了四个月。他介绍,鸡血石形成的血基本都是点、线、面,雕刻巴林石要“不伤血”,即不去雕血色的部分,让大片血色保留石上,有明艳之感,可与黄色的肃穆、白色的纯净相得益彰。



每块石头的色彩、纹理都不一样,如何根据石头特性创作作品,就考验雕刻师的想象力与功力了。


侯国文说:“雕石头跟绘画不一样,石头存在绺、裂、纹等问题,绺就是石材中的原始断裂,色彩纹理也是随意变化的。雕刻师在创作中,一是要学会修饰绺裂的存在,比如在山水雕刻中将其修饰为山谷裂隙,让其融入作品,不令人感到突兀;二是要掌握运用好色彩纹理的变化,内容与色彩相对应,让作品表现合理。”



馆中另一件名为“黄金蟒”的作品堪称将巴林石色彩运用到极致,体现着雕刻者的独特巧思。只见一块灰褐色岩石上,一条通体金黄的蟒蛇蜿蜒伏于其上,鳞片清晰可见,正吐着信子,活灵活现。令人称奇的是,岩石与蟒蛇并非两块石头,而是在一块石头上雕成。


“这便俏色巧雕,利用石头不同部分的不同色彩进行创作,雕刻前‘相石’的过程其实是雕刻的灵魂,下面的岩石是在最后把各个面全都打磨了一遍,让它看起来像未经雕刻的原石一样。”侯国文说。



在石上雕图需巧思,雕字也不易。


馆中一件毛泽东诗词百首的作品吸引了记者,作品共分为四层,第一层是毛主席像和一块雕着“毛泽东诗词全集精选一百首”的长方体巴林石,下面三层则是由100块长方体围成从小到大的三圈,每一块巴林石上都雕着一首毛主席的诗词。诗词字体十分隽秀,不离近看,甚至都很难分辨上面的字。


这是我从一块400多斤的巴林石里切出来的,一共雕了29天,最费时的就是在上面雕字,采用的是手工微雕的方式,用跟针一样细的刀尖在上面一点点刻的。侯国文说,巴林石艺术千姿百态,欢迎观众到馆中近距离欣赏,了解这项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



内容来自 北京通州发布

微信编辑 田铠嘉


欢迎下载融汇副中心APP

安卓系统长按识别

苹果手机长按识别


大运通州网
大运通州网,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新闻门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