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多年的政策驱动和实践探索,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创新业态愈加丰富,但诸多制约因素仍然存在。2024年5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促进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服务型制造支撑高质量发展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服务型制造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服务型制造能够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从而催生出大规模个性化的定制模式和“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系统集成方案等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建立共享制造平台和分布式生产网络,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制造资源和技术优势得以辐射到中西部和其他欠发达地区,从而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全球供应链网络,中国企业通过提供面向全球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深度参与和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共享制造平台和按需生产服务能够降低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使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到高端制造业中来,分享行业发展红利。
发展服务型制造能够深度激发国内需求,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动力。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重塑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满足了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缓解了供求两侧的信息不对称与资源错配,使消费需求联通制造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高端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服务型制造在刺激原有需求增长的同时也不断挖掘和创造新需求,通过跨领域、跨产品、跨行业的供给侧贯通,拓展了供给场景,促使制造链和服务链共同发力、交错延伸,持续地将潜在和隐性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助推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驱动。近年来,国际环境中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导致全球生产分工格局面临调整和重构,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性与自主可控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面临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变革的背景下,发展服务型制造是适应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自主可控和高度灵活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基石。一方面,服务型制造以科技创新为底层逻辑,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通过实施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维护检修、回收利用的全链条管理,有助于实现自硬件至软件的自主研发、生产、升级、维护的全流程精准掌控。另一方面,服务型制造促进了关联主体的紧密协作,推动了传统的静态链状模式向动态、灵活、稳定的拓扑结构转变,从而显著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此外,服务型制造以其附加价值和资源整合的特性,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具竞争力。前者源自服务型制造中服务要素的加成,即盈利模式的核心由单纯依赖制造业产品本身的价值转向产品附加的服务以及整体配套方案的价值,包括定制化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售后保养服务等;后者来源于服务型制造中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即通过共享研发资源和生产设施等手段,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和共享。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首先,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了技术革命性突破和颠覆式创新。服务型制造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关系,定义了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催生了全新的技术创新路径和应用场景。制造业企业通过整合服务供应商的资源,开展跨界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有助于实现技术融合式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其次,发展服务型制造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服务型制造创新性地融合了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与生产性服务要素(物流运输、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灵活多样,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最后,发展服务型制造能够深度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高端化方面,服务型制造积极融入高技术、高价值服务要素,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产品附加值;在智能化方面,服务型制造集成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面促进了从产品数字化研发、自动化生产到信息化管理的全方位智能化升级;在绿色化方面,服务型制造践行节能环保的绿色制造理念,紧密依托专业化的节能环保服务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制,有利于达成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战略目标。
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实践路径
一是健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涵盖服务型制造全流程的系统性政策扶持体系。着力打破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制度壁垒,降低两业融合的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业准入手续和流程。合理消除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政策差异,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服务型制造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支持力度。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引领。鼓励企业培育创新团队和创新孵化平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推动实现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实现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提升技术融合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整合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更好满足产业科技创新需求;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新模式和新业态下的创新成果,特别是融合性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积极与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创新成果,共同应对技术挑战。
三是加快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持续推进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探索可复制的模式。一方面,依托示范企业与示范平台建立健全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规范服务型制造的基础性标准;充分发挥成功实践案例的示范引领效应,促进标准体系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支持行业领先企业和服务型制造先进地区积极建设行业内或区域内服务型制造标准,对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地区标准先行先试。紧密结合服务型制造发展需求和产业实际,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型制造标准治理;引导企业树立遵循标准、创新标准的理念,推动标准化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深度融合。
四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赋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支撑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环节。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有助于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和良性循环发展。推动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5G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信息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流通。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动产业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提升整体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五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建立健全服务型制造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型服务型制造业态,推进上下游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优化服务型制造发展的空间布局,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型制造企业集群和示范园区,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