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讲自己的故事

民生   2024-11-08 11:08   河北  

中国记者节

11月8日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无论是重大社会事件、自然灾害,还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记者总能捕捉到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时代的脉搏。每一位新闻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特意邀请了70后、80后和90后3位记者,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受那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Journalist's Day

深入基层 传递百姓心声

承德日报记者:牛四光


如今,我已经在记者的道路上走过了21个春秋。回望这段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我深感自豪和满足。那些难忘的瞬间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一一浮现,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从事新闻事业的最好见证,更是我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怀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大学毕业后我就在承德日报社从事记者工作。记得初入这行时,我还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年轻人。那时的我,每天充满激情地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无论是街头巷尾的民生百态,还是政府部门的政策解读,我都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2008年到2020年这段时间,我主要从事民生新闻的报道工作。在这条道路上,我遇到了太多的挑战和困难。一开始,我对民生新闻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认为它不过是报道一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的小事。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接触民生新闻时,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肤浅。我逐渐意识到,民生新闻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为百姓发声,让他们的诉求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回应。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这一点,我开始更加主动地深入基层,与百姓面对面交流。在我众多的采访经历中,一次关于反映老旧小区地下管网存在问题的采访,至今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2019年3月28日,我在双桥区陕西营小区采访时获悉,该小区部分楼房地下自来水管道存在“跑冒滴漏”和排污管道破损堵塞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为此,我先后采访了多位小区居民,接着又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证实该小区有7栋楼自来水地下管网不仅存在着严重跑冒现象,而且高层住户因水压不足经常断水。同时,24号楼由于排污管道损坏,致使污水井长期淤堵,居民苦不堪言。很快,我写成内参《潘家沟社区七栋楼房地下管网亟待更换》呈报,陆续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收到批示后,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制定方案,强力落实,历经4个多月完成对7栋楼的管网改造。至此,困扰7栋楼居民多年用水问题和24号楼污水堵塞得到彻底解决,小区居民赞声一片。

从事民生新闻报道这些年里,我因无法获取到第一手资料而苦恼过,也因报道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而沮丧过。但是,每当我想到那些期待的目光和渴望的声音时,我就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回顾这些年的民生新闻报道经历,我深感自己收获颇丰,不仅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一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基层一线,贴近百姓生活,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下更多百姓的故事和心声。

Journalist's Day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承德日报记者:王畅


时光倏忽而过,今天是我工作生涯的第十六个记者节。这个不放假的节日,正是我们一直“在路上”的真实写照。虽然辛苦,但依然热爱,筑梦而行,一路向前。多年来,我始终牢记党报记者的职责与担当,用心用情讲好承德故事,传播承德声音。

我作为记者大军中的一员,有幸在这个时代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为民发声,我想我是幸运的。犹记得,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一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一周年大型回访报道”等一系列专题是报道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常常一跑就是连着几天,既要到田间地头、百姓家里去采撷最真实、最鲜活的新闻素材,同时还要依靠自己的职业素养,努力去发掘新闻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我们敏锐地意识到,大贵口村用6个多月的时间,将原有的107户125个老旧农业设施大棚改造升级为132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全村年增收近160万元,这样的成绩背后,还有更深的新闻可以挖掘。

我们在采访中得到了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大贵口村大棚改造需要再次进行土地流转,可由于土地台账缺失、村民之间“换地”频繁、土地界线难以打破,流转难度极大。大贵口村通过实施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的数字化土地管理,将土地整体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以合作社名义颁发土地数字化证书,土地面积只有数字表述,没有具体位置,做到确权不确界,巧妙解决了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另一个是大贵口村实行“诚信积分制”管理办法,由村小组推选的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评信团”对村民进行评定,信用等级4A以上就能享受低息贷款。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让村民顺利换新棚,还将村民作风和实实在在的发展资金挂钩,实现了乡村有效治理,形成了良好风尚。

可以说,整个报道过程让我充分体会到,一个成功的报道,既要提前进行谋划,掌握第一手资料,更少不了多次实地采访了解情况的过程,还有更考验记者综合素质能力的方面,对报道本身的深度挖掘。我们作为纸质媒体,在传播力和时效性方面,或许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在深度报道方面,却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强项,可以做更多更好的文章。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对自己说,也对同行们说:努力采写出更有深度、更有内涵的报道,做一名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记者。这是我的初心,亦是不变的追求。

Journalist's Day

来自他们的力量

承德日报记者:彭晓彤


奶奶家糊得满墙报纸,里一层外一层,里面那层报纸已泛黄。我站在土炕上,仰头读房顶贴的报纸,奶奶掀起门帘冲我笑道:“你认识字吗,读得那么欢。”每每提到我与报纸的缘分,二十几年前的这一幕总会最先浮现在眼前。那时的我还是个小娃娃,怎么也没想到,多年后竟成了报纸中新闻的采写者。

若是从实习算起,我从事新闻工作已10年有余。这10年,被当成过骗子,也曾被信任、被依靠,回想起那些采访过的人,我总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

2021年的一天,听说有一位盲人可以用舌头穿针引线,我找到她,约定采访事宜后,便乘坐公交车前往她家拜访。

她叫赵长华,家住双滦区。因先天没有眼球,这些年来,她是靠双手摸索身边的事物。赵长华小时候,无意中摸到别在墙上穿着线的针,出于好奇,她手拿针线来回拽,结果把线拽了下来。她把针眼那端竖立着放在嘴里,线也放进去,舌头一卷、牙一叼,线又被她穿好了。慢慢地,赵长华尝试缝衣服、被褥,很快,盲娃儿能穿针引线的事儿就在村里传开了。

不仅能穿针引线,赵长华从小靠双手摸索辨认植物,能帮父母侍弄庄稼,能爬山摘枣,长大后,她还建起了大棚。“开玩笑吧,她能建大棚?”质疑声不断,赵长华却充耳不闻。她去别人家的大棚“参观”,去摸人家的石头怎么垒,心中有数后就开始动工了。她和爱人一人推一辆车,捡石头、运土。爱人走在前面,她听声辨路跟在后面,翻车了就重新装。俩人垒起一片墙,塌了,再垒又塌了,不断尝试后,大棚总算建成了。

由于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投到了大棚上,赵长华便一个人打理大棚,爱人去外面打工挣钱。冬日雪后,赵长华爬到大棚顶上除雪,从棚顶滚落下来;去学习蔬菜嫁接技术,试了很多次才嫁接成功……困难一个接一个,但她把蔬菜大棚侍弄得很好。

后来,二女儿上学需要花更多钱,赵长华便决定栽樱桃树,盼着能多挣点儿钱。很快,她把菜棚改成了果园,又和弟妹合伙建了一个大棚,栽种草莓和西红柿。赵长华不断摸索,不断改变,日子越过越好。

采访当日,我跟着赵长华去看她的果园,走着走着,她伸手摘下一片树叶放到嘴边吹起了小曲儿,那时我又一次被她感动。

一晃,3年多的时间过去了,11月5日,我再次拨通了赵长华的电话。电话里她对我说:“我现在还在侍弄樱桃,有很多人来果园采摘,也有人通过微信找我买樱桃,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二女儿已经上大学了,今年在一次全国外语比赛中拿了三等奖,我特别开心。”

10年来,我采访了许多人,他们各有各的特色,那些来自他们身上的力量让我成长许多。愿您看到我笔下的他们,也能获得新的希望与力量。


编辑/夏朗

责编/王馨颖

监审/张强 李立成
终审/周易

 评论区已开放 

欢迎留言


承德日报社
承德本地权威的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