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承德,涓涓细流,沁人心脾。
在这里,一场场热气腾腾的文明实践宣讲,让法规政策不再晦涩难懂。
在这里,一桩桩群众愁忧的小事儿,被摆在业主委员会上集中讨论解决。
……
文明,柔软了一座城,温润了一座城。从机关到田间,从城镇到社区,磬锤峰下,武烈河畔,文明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温暖”会辐射
让“信任”在互助中传递
“量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不用到处跑,医生上门来。”每当穿着红马甲的社区志愿者上门,家住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的80岁独居老人张馥郁都特别高兴,“虽然儿女不在身边,但有社区的这些孩子们照顾我,我挺安心的。”
独居老人的照料看护,是在外游子无法释怀的“乡愁”。为此,“温暖传递乡村行”文明实践活动全面展开,1000多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为城市、农村独居老人解决就餐应急照料、免费体检、日用品代购等服务。
周末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们,为此,我市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开办了爱心托管班70余个、亲子趣味课堂80余个,招募艺术志愿者近300名,带领孩子们在家门口学习书法、绘画、舞蹈、手工……得到了家长们的称赞。
今年以来,我市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切入点,聚焦群众需求,启动了“‘双争’有我,文明实践我行动”“‘双争’有我,文明新风进万家”等系列活动。通过召开恳谈会、举办文体活动、认领小区绿地、设计社区微心愿信箱等睦邻行动,为社区居民沟通感情、化解误会、互帮互助搭建平台。文明理念像蒲公英的种子撒遍城市乡村,在解民忧的具体实践中探索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路径。
图为高新区滨河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内,老人们正在进行活动。承德日报记者 孟瑶 摄
文明“小服务”
破解基层治理“大难题”
“以前我下班回家,电动自行车没地方停,只能挤在机动车边上,每天胆战心惊的。这回物业真给力,腾出两个机动车位给非机动车停放,方便多了。”
“以前带狗体检,费时费力,现在社区定期请专业医生到小区里给宠物做免费体检,还发放牵引绳,真是贴心。”
“儿子的婚姻大事,可让我们老两口犯难了,幸好七夕期间,县里举办了集体婚礼,省钱又体面,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
今年以来,我市立足群众需求,从“小”处入手,在“微”上着力,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回应民生关切,提升了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满意度。
变“治理”为“服务”,从百姓视角出发,做好“服务员”。针对不文明养犬行为,定期邀请宠物医生到社区开展宠物免费体检,宣传《承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同时,发放牵引绳等养犬必备品,群众更加文明地享受着宠物相伴。变“指令”为“指引”,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做好“引导员”。针对高价彩礼、大龄未婚青年谈恋爱难的问题,七夕期间,全市开展集体婚礼15场次、“鹊桥会”30余次,开展木兰射艺、满绣团扇、投壶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婚庆体验活动,引发了群众对婚事新办的共鸣。同时,倡导厚养薄葬,摒弃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真诚”有分量
让文明的“触角”延伸更长
“说起咱们拨西村的分散互助居家养老模式,开通的线上远程问诊、数字化24小时监护,开设的老年食堂,都会让人们不禁竖起大拇指……”在日前举行的“咱村的那些事儿”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中,兴隆县拨西村党支部书记李桂祥自豪地为大家讲述了村里养老那些事儿。
李桂祥深情讲述的,正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带来的可喜变化。今年以来,我市本着“以诚感人”的宗旨,立足群众所忧,设计活动载体,吸引群众参与,市、县、镇、村层层开展“咱村的那些事儿”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平等、无门槛的倾诉平台,吸引居民群众踊跃参与,变“要我说”为“我要说”,540多场活动吸引了2300多人走上讲台,用平实的语言讲身边的真事儿、实事儿,诉说着村头巷陌里的淳朴感情、乡土民风。
“讲述者实事真情,自身价值被认可,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倾听者感同身受,内生动力被点燃,引领他们对比提升,正能量就此形成了循环。这是开展‘双争’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市文明办相关负责同志说。
我市通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程、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信用赋能惠企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双争”这一活动载体,建立起与群众的互信关系,实心实意为百姓解决燃眉之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精神文明建设改进创新的时代号角,“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创建理念,催动着文明创建的再萌发、再生长,承德正焕发着新时代文明的新力量。(文茗)
责编/王馨颖
评论区已开放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