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此乃古人四时的赏心乐事。
从《诗经》中的“雨雪霏霏”,到《唐诗》里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天里,晶莹剔透的雪花因为有了古人的精神意趣,而变得妖娆多姿。
冬日虽寒冷萧瑟,但古人用他们的浪漫,温暖了整个冬天。
古人的冬天里有大雪压枝的松竹,傲雪绽放的红梅,暖意融融的火炉,化雪烹煮的香茶……
煮雪烹茶
《雪后煎茶》
宋·陆游
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
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古人多喜欢用雪煮茶,雪与茶结合,一听就让人感觉到清新脱俗。
雪冰清玉洁,代表着独善其身的节操;茶在浮浮沉沉间散发出一种清清淡淡的幽香,也像极了君子的作风。
下雪天最风雅的事,莫过于约三五好友,煮雪烹茶。屋外朔风凛冽,雪花飘洒,屋内炉火通红,火苗噼噼啪啪。
白雪化成水,茶叶在茶罏中浮沉。众人围炉而坐,静听汩汩水沸,手捧一盏清茶,闲谈人间百事,忘却世间烦扰。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忽尔逥风交急,折竹一声,使人寒毡增冷。
茫茫世界,听细细雪落。在万物自在从容的节律中,感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山脚有梅》
宋·朱淑真
溪桥野店梅都绽,此地冬深尚未寒。
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
梅和雪是冬天最雅致的景物了。它们出现在这数九寒冬里,似乎自带一种清冷态度,天然一种断然的清绝与令人不敢逼视的风雅。
漫步在此间梅林,看雪落在梅花上,粉嫩嫩,白皑皑,已然分不清彼此,连带着一起观赏,又香又美,也别有一番韵味。
趁着雪还未化,情致高雅,邀上三五好友,踏雪寻梅,置身在一片香软的世界,鼻端幽香,入眼粉白,可独自赏玩,静静享受这一刻的美好!
《冬夜山中寻友》
唐·李频
何人山雪夜,相访不相思。
若得长闲日,应无暂到时。
叶寒凋欲尽,泉冻落还迟。
即此天明去,重来未有期。
唐代诗人李频喜欢雪夜访友:“何人山雪夜,相访不相思”,下雪天正好闲来无事,雪夜访友,就不用日日在心中挂念了。
据说,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字子猷)亦有“雪夜访戴”之行。
王徽之当时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夜大雪”,听见簌簌雪花飘落声,梦中苏醒,让家仆打开屋门,“四望皎然”,见白雪映月,皎洁无边,遂酌酒一杯,吟起西晋左思《招隐诗》。
诗云:“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徽之沉吟良久,杯酒过半,忽觉此夜此雪此酒此诗,需有人共赏对饮方为畅快,就想起好友戴逵即戴安道。
戴逵居住在剡县(今浙江绍兴嵊州一带),距离山阴将近200里。可谓是山高水长,更何况是雪夜赶路。
可王徽之不顾道阻且长,当夜便“乘小船就之”。夜航一宿,方到戴逵门前。
正欲敲门,王徽之却“不前而返”,转头即归。有人问其何故如此,王徽之回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后人评价王徽之“任性放达”,是任诞放浪、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代表,“雪夜访戴”之举,果不虚此名。
《湖心亭看雪》节选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雪后的西湖,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卷轴。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明末崇祯五年(1632年)十二月,张岱寓居杭州西湖之畔。恰逢大雪连下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晚上“更定”即八点左右,大雪初歇,云散月出,挂于中天,张岱性之所至,雇一叶孤舟,着毳衣,拥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舟行湖中,放眼望去,只见“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宛若宣纸一张。
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彷如墨痕数道。一幅雪夜西湖的山水卷轴在张岱面前徐徐展开。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时候,就是有一些偏执风骨的人,喜欢做些别人不做的事情。比如独自在江心垂钓的老翁。
湖面大雪纷飞,山中飞鸟绝迹,路上不见行人踪影,他披戴着蓑笠,坐于舟中,任凭风吹雪打,独享垂钓之乐。
点击上方关注【诗词天地视频号】
疾风知劲草,大雪见精神。大雪纷飞之夜,有人安享岁月静好,有人负重前行。
大漠“月黑雁飞高”,边关将士“大雪满弓刀”追击夜遁单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将士冒雪出征“铁骑绕龙城”。
刘禹锡有诗云,“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若无沙场风雪红旗半卷,哪来苍生赏雪风雅浪漫。
从古至今,冰天雪地,从来冻不住火热的心。只因疾风知劲草,大雪见精神。
来源:诗词天地
编辑:丰富
初审:李恩武
终审:杜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