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的灵渠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全长37公里,连接湘江与漓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1988年,灵渠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前,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受两岸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繁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监管能力薄弱等影响,大量生活垃圾、污水乱排,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工矿企业废水无序排放,灵渠部分河道淤泥堆积严重,通航条件基本丧失,水质变差、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千年灵渠“病入沉疴”,怎么办?
桂林市、兴安县两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持之以恒、毫不动摇地推进灵渠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几年来,经过大力整治,昔日通航受阻、水质不达标的古运河——灵渠,又重新焕发出水清岸绿、碧水清波的旖旎风光,并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科学规划,依法治渠
2021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桂林市人大和政府部门先后制定并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编制印发《灵渠保护规划》《灵渠保护管理规划》,通过规划和立法护航灵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2023年,自治区和桂林市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同时成立灵渠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工作例会、线索排查、蹲点调研等10项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有序推动灵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地见效,坚决守住灵渠生态保护红线。
突出重点,精准控源
灵渠要治污,必须要精准控制污染源排放。一场整治灵渠水环境污染的攻坚战打响。
首先是开展专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市县两级生态、工信等相关部门在“治乱”上聚合力,重拳治理灵渠沿岸“小散乱”矿粉企业。在“治水”上下功夫,截断沿岸生活和农业污染源。大幅提升流域内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对50多家“小散乱”企业实施易地搬迁整合入园措施,从根本上消除米石、矿粉企业对灵渠流域的污染。
其次是加大生活污染处理合力,兴安县投资1750余万元,在灵渠流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7套,新建雨污分流管网38.96千米,对灵渠沿岸23个村屯生活污水及垃圾进行收集处理,使城乡污水处理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减缓了灵渠被污染的压力。
此外,加强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保障灵渠水环境质量的另一有效举措。
2021年以来,灵渠流域内有10家猪场完成粪污零污水工艺改造,202家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就近就地利用改造,完成规模养殖场栏舍、节水装置、雨污分流、粪污处理设施的新建和改造,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全县范围内实施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10万亩,实现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对灵渠水系4个乡镇16处河道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流域内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限控制。
“现在灵渠的水比以前清澈多了,看着就觉得心里舒坦。”在附近生活了20多年,居民覃月明见证了灵渠的变化。
浮石堰改造后
优化格局,系统治理
近年来,桂林市和兴安县两级政府部门系统优化空间格局,全面推进灵渠及沿岸生态治理与恢复,共同勾勒出灵渠“桃花满路落红雨,杨柳夹堤生翠烟”之景。
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以灵渠本体为主轴,划定水岸共治区、水域修复区和水源涵养区,重点打造马头山综合治水核心示范区,构建了“一渠三区一核”空间结构。系统推进灵渠护堤固岸、清淤疏浚、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等生态修复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治理河段46.4公里,清淤疏浚8317.47平方米,新建生态护岸60余公里。
“灵渠有南北二渠,南渠横穿县城,沿岸商铺林立、人烟密集,过去总有垃圾进渠,严重影响水质,我们路过这里都要捂着鼻子走,现在好多了。”兴安县兴安镇灵渠社区居委会主任邓春红说。
通过开展灵渠及支流水系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整治,汇入灵渠有8条支流、6个湖塘,其水岸共治区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灵渠及支流河道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域联动,保障流量
科学制定灵渠全流域联动的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实现了灵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
灵渠渠首
通过加强水库群水量调控及沿河水电站泄放流量在线监控监管,实现灵渠水库群及水电站水量综合调控。通过建立生态流量监测机制、预警机制、水量水质联动机制,保障灵渠断面的生态流量。
生态补水工程为灵渠生态环境变好立了“大功”。市县两级政府累计投资2.4亿元实施灵渠补水工程,每年枯水期可向灵渠补水4800万立方米。实现灵渠南渠12.5公里河段复航,新开发旅游航运里程约8公里,再次呈现“浮舟过岭、千舟竞发”的壮观景象。
打造特色,传承文化
这几年,桂林市和兴安县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治理,灵渠实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愿景,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灵渠秋色
经过生态环境系统整治,灵渠桥周边的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连续4年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灵渠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南渠12.5公里河段全年恢复了通航;流域内水生动植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拥有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鱼类品种几十种。
灵渠再现了往日“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之美景。2023年,灵渠及周边共接待游客917.66万人次,旅游消费达110亿元,实现了“一渠两岸百里画,三乡九肆六十屯”的美好愿景。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韦善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