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区在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乡村社会善治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10月28日下午,在黄尖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现场,工人们在不同工位上紧张忙碌。“目前,工程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预计11月中旬正式投入运行。”区城市净水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于骏说。
黄尖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承担着黄尖集镇、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输送和处理等任务,是该镇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不仅关乎群众用水安全,也关系到农村土壤环境质量。
“该项目改扩建后将新增设备362台(套),日处理水量达750吨。”黄尖镇村建办主任施善军介绍,焕然一新的污水处理系统即将上线,镇区污水处理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我区还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4.47亿元,建设农村污水治理设施87个、微动力净化设施4393座、无动力净化设施5484座。目前已完成3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90%以上,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评估工作第一等次、省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示范区。
10月26日上午,在青墩连接线(南洋段)的路面上,江苏高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受损的路面进行修补,更新道路环境,保障往来车辆的出行安全。
“前期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四好农村路’,后期就需要按照更为精细、更为完善的道路养护标准巡察、养护,确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该公司现场负责人温丛明说。
农村公路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更关乎农民幸福生活的“民生基础”。为持续发挥农村公路出行保障功能,我区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养护模式,努力构建长效养护机制,持续开展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管护,并通过“集中规模养护+常态化周期养护”的方式,实现公路养护管理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
不久前,巡检员吴洋进行日常巡查时,发现由于交通事故导致部分路段中分带损坏,立即联系养护人员进行应急抢修,同时打开手机“享管养”App拍照并上传,很快系统自动生成巡检养护处置日记。
近年来,我区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村道路养护中的运用,强化养护专职人员培训、管理,持续提升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并建立区、镇、村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组织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开发“亭管养”信息化管理平台,引导群众合力维护路产路权,真正做到“路美心舒”。
我区还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网络,不断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今年新改建道路17.66公里、桥梁4座,进一步保障了群众出行便捷。
“体育公园改造后,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散步、运动、文娱......农事之外,一闲下来就会到这里走走、坐坐。”10月29日,便仓镇金陈村村民吴秀英说。
在便仓镇金陈村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公园内,广场舞爱好者们舞动着欢快的舞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旁的健身区内,不少老年人边健身、边拉家常,一派和谐的乡村景象。
“体育公园的改造,满足了群众日常文体活动的需求,今后我们将继续提供精准化的服务。”金陈村党总支副书记孙阿龙说。
在便仓镇地塘村农家书屋内,书香袅袅、墨香淡淡,村民们享受着美好阅读时光。“农事间隙,我喜欢在书屋里看一些红色革命故事或者历史系列的书籍。”地塘村村民孙宏召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今后,我们将继续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培育乡村文化队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许鹏飞
制作:郑雅
复审:俞振华
审发:卜以勇
监制: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