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记 村史村事 | 镇远县报京村:歌声飘过侗家寨

政务   2024-11-12 13:19   贵州  

关注“镇远发布” 了解镇远大小事

在镇远,有一座具有360多年历史的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地方风俗为一体的侗族大寨,也是镇远县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民族风情点和黔东南州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村寨——报京侗寨。

报京侗寨(车逢路  摄

报京侗寨2005年被列入黔东南州100个重点民族村寨。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传统村寨;2014年报京侗族“三月三”民俗活动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5年报京大寨被列为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报京北侗民族风情园(传统村落健康养生),2017年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成为州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州级红色文化示范村。报京大寨有贵州省“魅力侗寨”之美誉。

报京,侗族古名“震地”,意即“地寨”,原名抱金。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走茅坪至清江一路。老虎头青荘精,塘头哨,防兵三十名。高坡哨、金堡塘、苗度塘、抱金塘、唐脚塘、岑松塘……至清江城。” 可见,抱金位于金堡塘(今镇远县金堡镇)至岑松塘(今剑河县岑松镇)之间。报京村民自称“更”或“金”。据《镇远县民族志》记载:“传说明永乐年间,寨脚金塘洞出产过黄金,寨上侗族首领将本地产黄金报送明朝廷,故得名报金。”明清地方志书写为“抱京”, 当地侗族读为“布京”。1949年改为报京。报京大寨没有一户其他民族杂居,是纯粹的侗族人口居住的寨子。报京侗族风情习俗独具特色,传奇色彩神秘,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和中外游客前往寻幽探秘。无论从建筑风格、民风民俗、服饰、礼仪、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是黔东南保持最完整的北侗族村寨,系北侗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报京房屋建筑风格为依山就势而建,基本是一楼一底的全木吊脚楼结构。服饰特点鲜明,布匹为全棉质手工织就,以青色和蓝色为主,分便装和盛装为主,便装以镶花装饰为主,用于日常生活;盛装则雕花绣朵、叠银镶金、尽显华贵,用于重大喜庆节日。这里的男耕女织,男同胞吃苦耐劳、朴实忠厚,喜吹芦笙,女同胞心灵手巧,以刺绣、蜡染等为主传统技艺产品远销国内外。
“黔东南传统村落之所以能够惊艳世界,原因是它们都有着牢固而赖以生存的支撑点。村落形态和空间形态、乡村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等这些百花齐放、多彩多姿、线条分明的乡村图案,与交辉成趣、大放异彩的写意素 描田园,依山而建、傍水而卧、星罗棋布的村落,和谐相生的鼓楼、吊脚木楼,沧桑百年的禾仓和风雨桥,各美其美的山水,美人之美的文化,美美与共的乡愁,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为自然世界盘磨出了厚重的文化风景。”细细品味杨玉平老师为《报京村志》所作的代序里面的内容之后,想往报京的意念和憧憬在内心深处沸腾,因为报京人民简朴的生活和侗寨美丽的风景正是我要寻找的归宿。

在鼓楼前跳踩鼓舞(车逢路  摄)

又是一年笙歌时,我再次来到报京。报京村辖周家寨、板兰、福马、后屯、高秀、石灰窑、老寨、亚么、东街9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17户2787人。这里的民歌,这里的刺绣,这里的村落文化和风土人情,无不彰显出古韵遗风,闪烁着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走进报京大寨,一幅富美乡村画卷尽收眼底:炊烟袅袅的乡村,蔚蓝高远的天空,还有浓郁的村落,都给人一种都市中久违的空灵。报京侗寨南北青山环抱,寨内青石板拾级而上,吊脚楼鳞次栉比,禾仓、古井、鱼塘、踩歌堂、报京楼、风雨桥布局错落有致,把整个侗寨点缀得庄严和谐,浑然一体。在报京大寨静谧的小屋里休憩,这片绝尘净域,美丽得足以令人倾心。行走报京青石板,侗家人用自己古老而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表达对客人的敬重与热情。我们的心灵守望也在生态美与人文美的美美与共中领略了民族文化之美,也在侗族歌舞的传承发展中触摸到了报京侗族人民幸福生活的获得感和文化小康。

在报京大寨寨老邰湘权的摆谈中,我对报京侗族“三月三”的历史渊源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报京侗族“三月三”有讨葱节、播种节和情人节之称,其历史悠久。据乾隆《镇远府志》记载,此节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此节日的传说与古代农耕播种有关,它保留了侗族古代以桐树开花为春耕春种的古老记忆。据说在很早以前,侗族的祖公巴西年事已高,病卧在床。他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就编歌一首传给子孙:“种稻季节最讲究,桐子花开要下种,早种晚种无收成”。于是,寨老决定以每年农历三月三为播种的日子。同时规定:在三月三吹芦笙、唱山歌,走亲会友,未婚男女邀伴玩山,大家兴高采烈地欢乐几天后,就把芦笙收起来,全力搞生产,直到秋后农闲时,再来吹芦笙、唱山歌庆丰收。有歌为证:“报京大寨三月三,活路要做花要攀,勤做活路生活好,攀花做完再农闲”。报京侗族“三月三”还是一个爱情悲剧的纪念日。相传很久以前,报京侗寨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男的叫桥生,女的叫良英。良英的父母嫌桥生家穷,不愿把良英嫁给桥生,硬是把良英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良英极力反对这门亲事,背离父母继续和桥生相亲相爱。三月初三这一天,良英到田里捞了鱼虾,到菜园里扯了葱蒜,约桥生到寨脚塘边的莫嘎树下相会。两人脱下草鞋挂在树上,表白忠于爱情生死在一起的决心,并到坡上煮食了葱蒜鱼虾,以誓永不分离。后来遭到寨头及族人的毒打,双双跳崖殉情。后人为怀念桥生、良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每年三月三,一对对青年男女便来到莫嘎树下谈情说爱,瞻仰桥生、良英留在莫嘎树上的鞋印。发誓要学桥生、良英一样,相亲相爱,忠贞不渝。报京侗族“三月三”讨葱节是从农历三月初三开始到三月初五结束,共进行3天,尤以三月初三这天最为隆重。节日文化内容丰富,踩鼓、吹芦笙、跳舞、对情歌、讨葱蒜、捞鱼虾等活动给报京9000多侗族人民增添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报京侗寨侗家儿女精心盛装打扮迎接侗年(车逢路  摄)

提到婚俗的变化,由父母包办婚姻的报京乡退休干部田如成深受感触。现在,他从亲历、亲见、亲闻的婚俗文化视野来看,由于文明乡风建设的持续推进,群众的思想得到较大解放,素质得到很好提升,现在的侗族青年婚恋观也悄然在改变,崇尚文明、抵制陋习的良好风尚在报京乡蔚然成风。近年来,报京村的婚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父母包办、跑婚等婚俗在报京村已经不存在,自由恋爱的婚姻成为时代主流。苗族、汉族等文化的融入,使得报京婚俗呈现出既有自身民族特色,又兼有现代婚姻文化的状态。从那次民族文化调研考察之行后,我对报京侗族传统文化守望与繁荣兴盛有了更高的自信。对于早熟于耳的“葱蒜为媒,讨葱定情”情歌对唱的探究,也因民族文化的魅力而坚实了创作的脚步。于是,阳春三月一大早,我和几位朋友相约到报京,亲身体验和感受侗族“三月三”讨葱节(情人节)。初三上午八点,报京全寨的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男青年捧着芦笙,女青年拿着牛角,中年人握着铁炮、鞭炮,在寨门夹道等候宾朋光临。在一种特殊礼节的拦路酒中,宾朋们在热闹气氛中“酒未沾唇人先醉”。优美的迎宾芦笙歌曲调,在空旷的丛林深处回响,此时一种游子荣归故里的激情在心中燃烧,满脑子的乡愁记忆沉醉在“歌的海洋”里,着实让人流连忘返。

捞鱼虾送笆篓。讨笆篓是青年男女借节日表示爱意的一种传统方式,姑娘们背上笆篓到冬逝春初还未栽种的水田中捕鱼捞虾,青年小伙来到田边等候,向中意的姑娘讨取笆篓。姑娘若中意小伙,便会将自己的笆篓相赠,于是两人便结伴到坡上烧火烤鱼拌菜,共进野餐。待立夏、端午或中秋节之时,男方便以还笆篓为名,与姑娘再次相会,增进爱情。

讨葱蒜定终情。讨葱蒜是报京侗寨的姑娘们在自家耕种的菜地中采摘最嫩最绿的葱、蒜,用竹篮装上,于三月三这天,拿到寨边水塘慢慢清洗,等待意中人讨要。姑娘们把葱蒜作为信物是很有讲究的。因为葱是栽一棵发一蔸,蒜是栽一瓣发一转,象征两人结缘后人发、家发、财发的寓意。讨得装有葱、蒜竹篮的侗家小伙子,随后还要在返回的竹篮里放上数十元钱和首饰、耳环等信物赠予姑娘。姑娘便用小伙回赠的钱请她的伙伴吃饭,以展示其爱情的硕果。这就为婚姻关系奠定了基础。

报京侗寨长桌宴(车逢路  摄)

欢跳芦笙舞。报京侗族同胞勤劳、淳朴、善良。贫瘠的土地永远割不断报京人民热情好客的难舍情结。捞鱼虾、讨葱蒜这两个活动结束后,在报京楼前的踩歌堂里,一曲团体的芦笙舞之后,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们手拉手,伴随芦笙舞的旋律轻歌曼舞。芦笙声、金银首饰摆动声、青年男女的欢呼声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宁静的报京一下子沸腾起来。主客手拉手围成一圈又一圈,踩着鼓点欢快起舞。直到血红的残阳躲进西山,青年男女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芦笙舞散后,主人们各自邀请宾朋到自己家中品尝侗家长桌宴,长桌宴不散,宾朋怎能舍得走。

报京侗寨情歌对唱

隔着板壁唱情歌。三月初三晚上,报京侗寨显得格外热闹。人们互相串门,姑娘和小伙子三五成群地在一起唱情歌。按此地的习俗,只有“三月三”的三天节日期间在屋里唱情歌,而其它日子只能在坡上唱,不准在家里在寨子里唱。有趣的是在侗寨唱情歌,男女不能面对面唱,而男女各在一边隔着板壁唱。男女轮唱,唱得情意绵绵。后来,随着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情歌对唱也可以在白天唱了,唱的地点一般在报京侗寨的莫嘎树下。报京侗族人民素有“饭养身、歌养心,年长者教歌、年轻人唱歌、年幼者学歌、善歌者受赞扬、歌师傅受尊敬”的良好风尚。《报京村志》记载:侗歌作为报京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并一直流传至今的民间歌曲,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这里的人们常常以歌交友、以歌会友、以歌抒情。报京侗歌比较押韵,通常以句尾押韵居多,曲调抑扬顿挫,而且曲调一致,只是歌词内容上有所改变,歌词一般为七字或者三字。男女之间相互对唱,你唱我还,互动性强。以前侗族人民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其传承方式基本上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后来以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承方式有所改变。“想当初,我俩砍柴同烧瓦,口含凉水共栽花。我俩同坐花树下,芙蓉缠上牡丹花……月亮光,倒在床上把妹想。三天不吃一颗米,四天不吃一颗糖。”这样的叙情歌内容丰富,感情纯真,回忆当初两人相好时的甜言蜜语,也有惜别的挽歌柔情,男女对唱含情脉脉,非常动人。2006年伴嫁歌被公布为镇远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侗族山歌、敬酒歌被公布为镇远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报京侗族“三月三”折射了人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彰显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效,也体现了文化“出彩”和旅游“出圈”的“双向奔赴”。侗族人民的文化涵养、精神境界在“三月三”活动中得到提升。近年来,镇远县报京乡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传统村落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侗族地区文旅品牌;创造性地将报京侗族“三月三”非遗文化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旅游和当地环境的良性互动。2023年,成功举办 “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中央和省州县媒体转载播放盛况热度达3000万余人次,创造经济效益300余万元。

报京侗族“三月三”保存了黔东南州北部侗族古老的农耕文化、婚姻观念、民俗活动等原始信息,集中反映了对阻碍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的反抗,对幸福婚姻自由的向往、追求,对男女之间甜蜜爱情的歌颂和赞美。“三月三”是报京侗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姑娘小伙们情歌真切、舞姿优美,民族节日风味古朴、独具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对研究我国民族艺术有着重要价值。报京侗族“三月三”在民族、民俗、历史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学术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报京侗族“三月三”对我国侗族发展史和侗族文化发展史、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地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等均具有重要价值和特殊意义。

吃过晚饭,满载乡愁深处最美的念想,拉着晚霞的手,我们离开报京侗寨时,已明月当空。月光下的报京,犹抱琵琶半遮面,显得更加美丽、令人神往。踏着歌声渐行渐远,侗家人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在心底回荡,久久难以平静。于是,重拾一串幸福记忆,我燃烧的激情在侗族作家姚瑶的《报京侗寨》的诗行里充满了爱的涟漪:“无数次,我想着的从田坎经过的少女,她们的眼睛里没有杂色,清澈如山中泉水只饮一瓢,可以荡漾余生再饮一瓢就醉了,便回到两三百年前,一起开荒种地生活的苦,只需要唢呐声一响,灿烂成山后桃花,像每个春天必然要到来的情爱。”




监       制 | 江春健

编       审 | 陆承林

本期编辑 | 徐银珍

投稿邮箱 | zyjzz@126.com

新闻热线 | 0855-5722109  

镇远县互联网违法和不实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855-5721538 举报邮箱:zywxb5720108@126.com

镇远发布
发布全县便民信息、动态信息、重大活动、镇远宣传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