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丨《国际政治研究》2024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   2024-10-02 17:04   北京  


目  录

区域国别研究

欧盟差异性一体化的边界/高歌

——基于中东欧国家入盟的案例分析

批判地缘政治视阈下波兰的“海间”战略/姬文刚 刘睿

印度的区域研究:殖民遗产及其新变/魏涵


中国政治与外交

决策框架如何对外交决策产生影响/于海洋张保杰

——基于南宋对金政策的辩论


旧史新读

部落社会视角下巴基斯坦俾路支运动起源新探(1948-1967)/于开明 闫伟


专访: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地区主义研究——耿协峰教授访谈/耿协峰陈灵芝




欧盟差异性一体化的边界

——基于中东欧国家入盟的案例分析

高歌

中东欧国家差异性的入盟进程将差异性一体化的时间边界从入盟后阶段延伸到争取入盟阶段,从而丰富了差异性一体化的研究内容。中东欧国家入盟后,欧盟力图把匈牙利和波兰的价值观差异性限制在差异性一体化的边界内,守住欧盟价值观的底线,从而将对差异性一体化边界的限定和维护付诸实践。在差异性一体化边界的延伸中,中东欧国家“多速”的入盟进程、“菜单式”的过渡规定,以及针对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菜单式”+“双速”的合作与核查机制,都是为了适应各国内部的异质性,促进它们融入欧洲一体化。在差异性一体化边界的限定中,欧盟在纠正匈牙利和波兰的价值观偏差、维护差异性一体化的边界上力度不够,还需寻找或创新更为有效的政策工具。


高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批判地缘政治视阈下波兰的“海间”战略

姬文刚 刘睿

波兰的“海间”战略包含三重文化特征:基于萨尔马提亚文化的东方主义、基于欧洲边缘位置的疑欧主义和基于泛“海间”共同体想象的大波兰主义。这些特征有机地组成波兰“海间”战略的政治使命与政治空间,也是当今波兰区域战略的具体表现。从现实来看,“海间”文化长期蛰伏于波兰的外交思想当中,在特定的环境下将被外化于外交政策。2015年以来,波兰的“海间”战略并非简单由结构层面的因素所决定,而是一个复杂的建构过程。波兰法律与公正党的右翼政治精英基于对历史中波兰的地缘文化想象,以及对现实外部地缘环境认知,建构出一套地缘政治战略。波兰的“海间”战略展现了波兰特色的外交模式,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地缘政治压力。但是,波兰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对美国的依赖,以及在处理地区大国关系方面的困难,都阻碍其外交雄心的进一步发展。


姬文刚: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刘睿:西安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印度的区域研究:殖民遗产及其新变

魏涵

印度的区域研究在殖民时期初具雏形,1947-1962 年间,在尼赫鲁大力推动下有了较大发展,之后,印度的区域研究得以系统发展。印度区域研究所包含的区域意识、学科传统和研究条件深深根植于其漫长的殖民经历,但又有其独特的超越和新变。首先,区域意识历经外部形塑后出现内在回归。殖民时期的区域意识强调了被殖民者的一致性,挑战了本土的传统区域观念,巩固了英国作为殖民霸主的地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印度本土精英的知识生产,但独立后区域意识中逐步强化的去殖民指向和传统指向挑战了上述殖民影响。其次,学科传统延续殖民特征但也有新突破。印度的区域知识源自于东方学话语,过去偏重文学历史议题,关注大国及发达地区,而独立后学科本土化的呼声日益增高,政治学视角逐步占据主导,对亚洲及周边区域的关注度增高。再次,研究条件拥有先天优势但也面临现实掣肘。殖民者奠定的教育基础使得印度的区域研究起步较早,机构分布深烙殖民印记,但独立后的财政状况、官僚因素和教育质量却没能为区域研究提供持续的发展驱动。


魏涵: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决策框架如何对外交决策产生影响

——基于南宋对金政策的辩论

于海洋 张保杰

外交决策理论有关决策框架的研究关注到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决策框架约束了决策者的认知和选择,另一方面,决策者利用决策框架对决策进行“语义操纵”。但是,既有研究对二者间的互动逻辑,缺乏更进一步的描述。框架垄断现象的剖析成为完善决策理论关于框架效应方面内容的切入点。垄断性框架的存在,加强了话语而非权力对决策的影响:它通过反向的语义操纵,限制了权力与替代性框架结合的可能;并依据“认知一致性”原则对不同的政策路线进行筛选。在南宋对金政策辩论的案例中,面对金衰蒙兴的地缘政治大变局,南宋朝堂围绕“绝金”还是“和金”展开了两次激烈的政治斗争。理学家利用框架垄断的优势,挫败了占据权力优势的相党推动“和金蔽蒙”之策,激进的联蒙灭金政策被采纳。该案例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话语对权力的反向控制及框架垄断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


于海洋: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

张保杰:吉林大学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部落社会视角下巴基斯坦俾路支运动起源新探 (1948-1967)

于开明 闫伟

巴基斯坦俾路支运动源于英国殖民统治,发轫于巴基斯坦立国之初,在阿尤布·汗执政时期最终形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西北边疆部落地区实行的统治策略,深刻地改变了俾路支部落社会的基本形态,造就了巴基斯坦俾路支运动产生的社会土壤。印巴分治后,俾路支部落社会中的少数传统精英因巴基斯坦的领土整合而利益受损,遂借以争取民族独立之名发动叛乱。然而,由于巴基斯坦政府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英印时期的怀柔政策,绝大多数部落并未参与其中,叛乱影响十分有限。20世纪50年代末,巴政府推动的现代化改革打破了俾路支部落社会维系了近百年的“政治默契”,触动了部落精英阶层的根本利益,激起了俾路支部落的联合抵抗。时至今日,部落对抗国家的阴云依然未能消散,能否促成“国家与部落的共生”将是解决这一历史问题的关键所在。


于开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后、兰州大学青藏高原人文环境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闫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地区主义研究——耿协峰教授访谈

耿协峰 陈灵芝

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学科分支领域,也是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中国的地区主义研究取得了可观的进步,但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地区主义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研究专注于哪些议题?取得哪些成绩又存在哪些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何去何从?围绕这些学界关心的问题,本刊特约记者、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陈灵芝专访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耿协峰教授。耿教授主要从事地区主义和地区治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代表作包括专著《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译著《国际思想大师》《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手册》等,以及论文《比较地区主义的研究议程和未来挑战》《全球性地区治理的观念生成和实现路径》《中国地区主义研究30年》《中国地区主义研究的十大争论及其进展》等。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际政治研究”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 ,订购学术期刊

社科期刊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等人文学科,共90余种期刊。弘扬学术,传承经典,即时推送期刊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