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黄坪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锚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各项重点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粮食安全保基础。黄坪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围绕“稳粮、增收、提质、保安全”的总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积极对接上级相关部门,为群众免费发放冬小麦种子40吨、辣椒幼苗300余亩、马铃薯籽种15吨、地膜10吨、有机肥34吨。在草川片建立冬小麦、冬油菜种植基地,老黄坪片发展订单辣椒、花椒套种马铃薯,中片种植中药材、小杂粮。一年来,全镇将流出耕地图斑整治与春耕生产工作相结合,扩大种植规模,种植冬小麦4200余亩,玉米8900亩,马铃薯11800亩(其中:花椒套种马铃薯1200亩),大豆及小杂粮2800亩。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牢牢端稳了自己的饭碗。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农业产业增效益。黄坪镇深刻领会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立足资源禀赋、深耕产业基础,奋力开拓一条党建赋能、产业富民的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区委“3+6”农业特色产业体系、镇党委“一个中心,五项重点”工作思路,引进四川满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0余万元在草川片建成了芦笋及高原夏菜种植基地,栽植芦笋200余亩,栽植辣椒1000余亩,种植土豆150余亩,搭建拱棚70个,促进全镇富民产业多元化稳定发展,吸引就业52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扩大规模化养殖,在李峡村建设生猪养殖示范点,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头、农户积极参与的方式发展生猪养殖;扶持壮大肉兔养殖产业,鼓励中蜂养殖,在蒿川村试点养殖冷水鱼,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2024年全镇种植中药材0.71万余亩,养殖生猪0.662万头,土鸡5.8万余只,牛0.668万头,羊0.35万只。探索开发蒿川岩溶洞及青山湖;同时,积极打造黄坪生态旅游度假区、云雾山庄民宿体验园,扶持开办蒿川农家乐,不断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推进,助力群众增收,聚力将黄坪建设成党建引领、种养结合、产业驱动、生态共建、农文旅融合的农业产业强镇。并成功举办农副产品联农带农促销活动,吸引客流量1000余人,带动消费11万元。今年以来,全镇销售蔬菜100余吨,花椒15吨,群众户均增收3800元,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
重点监测、常态帮扶,巩固成果促振兴。黄坪镇坚持把做细做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道防线,充分运用甘肃“一键报贫”系统,全镇共申报27户,已受理办结27户,办结率100%。扎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集中排查和常规排查,每月针对医保和民政预警及时开展入户核查,2024年全镇新识别纳入监测户20户84人,累计识别108户439人,针对性落实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公益岗位帮扶、健康帮扶、教育帮扶、综合保障、社会帮扶等措施。今年消除风险5户24人,累计消除风险55户225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建管并举、标本兼治,人居环境亮新颜。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实现发展类村庄规划全覆盖。持续开展村庄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利用微信平台定期点对点“红黑榜”通报脏乱差现象、限期进行整改。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动用机械20余次,参与群众400余人次,清理垃圾10余吨。投入资金26.1万元,实施厕所革命87座。成功创建区级和美乡村1个。不断完善张坝、钟李等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为民生“加码”、为幸福“提质”。
党建引领、法治保障,乡村治理提质效。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带头作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入推行移风易俗,通过宣传栏、广播等方式,引导村民远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不良习俗,积极组织开展“情暖重阳,爱满黄坪”系列活动和“好婆婆、好儿媳、诚信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广运用积分超市,将志愿服务、遵纪守法等治理事项细化分类纳入积分范围并赋值量化,以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激发群众参与的主体意识。大力推行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持续把“固定说事日”和“党群活动日”深度融合,建立“行政村—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的网格管理体系,纵深推进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走深走实。组建网格化管理清单,对全镇15个村2223户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划分为56个网格,根据地域相近原则,配备专职网格员56名,专属网格长15名,筑牢平安建设防线。不断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以“八五”普法、“12·4”国家宪法日等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进市场、进村庄等宣讲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024年以来,全镇共收集各类事项414余条,现场说事258条,线上说事156条,化解矛盾47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监 制:王 翔 审 核:黄礼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