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亚共荣圈
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二战期间推行殖民侵略的工具,“大东亚共荣圈”并没有像宣传的那样给东亚带来“共荣”,反而是连年的战争和屠杀。那么,“大东亚共荣圈”这个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呢?要明白这一点,就必须先了解“大东亚主义”。本文我试图通过梳理从大东亚主义到“大东亚共荣圈”的演变让大家明白“大东亚共荣圈”的本质。
大东亚主义的源流
日本“黑船事件”
大东亚主义的产生,根源在于东亚各国(主要是中日朝鲜三国)对西方入侵的深刻反应。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东亚的传统秩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一变局,中日朝三国的知识精英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其中“中体西用”、“东道西器”、“和魂洋才”成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
中体西用的倡导者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
“中体西用”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的核心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图自强,这种思想旨在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来维护清廷的封建统治秩序。在朝鲜半岛,也有一种类似的思潮——“东道西器”,和中国一样,它强调在保持朝鲜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的物质文明成果。
最早提出“和魂洋才”的日本人——佐久间象山(1811-1864)雕像
相比于中朝两国,日本走得更远。“和魂洋才”除了主张保持日本传统文化、引进西方物质成果之外,还提出了“全面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和教育体系,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的目标。
这三种思想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东亚四国——中国、日本、朝鲜、琉球都属于“儒家文化圈”或者叫“汉字文化圈”,这为大东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基础。大东亚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对抗西方侵略、寻求东亚国家联合自强的思想应运而生。
大东亚主义的发展和高潮
“日俄战争”宣传画
随着日本在日清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大东亚主义被推向了高潮。这两场战争不仅展示了日本军事力量的崛起,也激发了日本国内对于建立“大东亚秩序”的强烈愿望。在这一时期前后,一系列旨在推动大东亚主义的组织应运而生,如玄洋社、黑龙会等。这些组织以“兴亚”为旗号,倡导中日朝三国联合,共同对抗西方列强。
黑龙会和中国同盟会部分成员合影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大东亚主义并非完全由日本人主导,不少中国和朝鲜的革命者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希望通过联合日本来推翻本国的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例如,中国的孙中山、朝鲜的李承晚等人均曾与大东亚主义的组织有过接触或合作。这些革命者的参与,使得大东亚主义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超越了狭隘的民族界限,具有了更广泛的地区联合色彩。
朝鲜大东亚主义的支持者——开化党领袖金玉钧
然而,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大东亚主义很快就露出了獠牙。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日本不断强化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渗透,很快就在朝鲜大东亚主义者的支持下,成功实现了对朝鲜的殖民统治。至此,大东亚主义终于撕下了它温情脉脉的面纱。
大东亚主义的变异
安重根
以日本吞并朝鲜为分界点,大东亚主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原本倡导中日朝三国平等联合的大东亚主义,彻底演变为日本殖民亚洲的工具。安重根在行刺前曾高呼:“吾辈义举,非为一国,实为东亚之独立,为黄种之自由。”可见他也是大东亚主义的拥护者。他刺杀伊藤博文的原因,正是希望将大东亚主义拉回原来“平等联合”的轨道,显然他到死也没有认清“大东亚主义”的侵略本质。
朝鲜“太上皇”——伊藤博文
随着日本对朝鲜的完全控制,原本的大东亚主义理想早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对东亚各国的殖民统治。此后,大东亚主义就完全成为了日本欺骗拉拢东亚各国人士、扶植傀儡政府的工具。用日本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大东亚战争的目的就是“改变东亚各国的宪法,使其服从日本的意志”。
参与“大东亚会议”的各“国”首脑
实际上,在日本吞并琉球之时,就有不少人开始质疑大东亚主义的欺骗性。如访日归来的上海报人王韬在《兴亚会宜杜其弊论》中就指出,“(兴亚会)(虽然)其志甚大,其名甚美,然何以今日本无端而构衅台湾,蓄谋而翦灭琉球,则其所为睦邻者,概可知矣。”王韬的话一下子戳中了大东亚主义的痛处。对于王韬的指责,兴亚会理屈词穷,只能以“其人之说乃杞人之忧”来搪塞敷衍。
消失的琉球王国
从大东亚主义走向大东亚共荣圈
大东亚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民族扩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使用漂亮语言包装起来的侵略工具。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步伐不断加快,大东亚主义逐渐发展为“大东亚共荣圈”,盛行于东亚各国的“大东亚主义”就成了日本推行殖民主义的最好抓手。
日本右翼
大东亚主义不仅欺骗了一部分中国和朝鲜人民,同时也欺骗了日本人民。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日本人坚持认为大东亚战争是正义的,是为了将“东亚各族人民从西方的殖民统治中解救出来”,他们理直气壮的根本原因就是始终没有认识到或着根本就不愿承认“大东亚主义”的非正义性。
梁启超
早年的梁启超曾经也是大东亚主义的拥护者,但他很快就发现了大东亚主义的问题所在。他指出:“今之所谓‘大东亚主义’,不过日本人之侵略政策,欲以‘兴亚’之名,行其‘灭亚’之实。”从侵华战争到珍珠港事变再到入侵东南亚,日本军国主义的一些列行动无疑印证了梁启超的先见之明。
大东亚主义的本质
大东亚主义本质上就是泛民族主义的变种,表面上是看,它是要通过构建一种超越民族界限的“大东亚共同体”实现“东亚共荣”,实际上不过是掩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的遮羞布。它打着种族联合的旗号,实行的却是民族压迫甚至种族灭绝的行径。
作为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泛民族主义的危害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一种比法西斯主义危害更大的思想。它往往以民族利益和民族联合的口号来推行扩张主义政策。
历史上,泛民族主义制造的灾难罄竹难书,除了日本发动的大东亚战争外,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发动的两次欧陆战争了。这两次战争都是“泛日耳曼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不管是德意志帝国还是纳粹德国,他们发动战争的目标都是试图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日耳曼联盟”。
纳粹德国
在当今世界,泛民族主义依然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比较典型的泛民族主义思潮就有“泛突厥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等等。在中国周边,最典型的就是“泛蒙古主义”和“泛泰主义”。泛蒙古主义主张“三蒙合一”,主张组建由蒙古国主导下所有蒙古人的联盟,包括蒙古国、中国内蒙古和俄罗斯布里亚特蒙古。“泛泰主义”主张组成一个泰国主导下的泰语系的联盟,包括缅甸的掸族、中国的傣族和壮族等。
蒙古族分布区域
这些泛民族主义虽然打着民族联合的旗号,却都是在推行民族扩张主义,是“大东亚主义”、“大日耳曼主义”的翻版。比如泛蒙古主义,它嘴上说的是“三蒙合一”,可他们的诉求可不止“三蒙合一”这么简单。假如哪一天“三蒙合一”真的实现了,他们又会想“哎,北京不就是我们蒙古人曾经的“汗八里”吗,你们中国是不是应该把北京割让给我们?”这就是泛民族主义者的真实嘴脸!
结语
从大东亚主义到大东亚共荣圈,我们看到了泛民族主义演变的过程,它以一个听起来崇高而美好的理想开始,最终走向了战争和屠杀。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人只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残暴,却很少注意到为这些暴行提供理论依据的其实是泛民族主义。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泛民族主义所要推行的就是那个已经失败了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