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头,“合力”掀翻储能牌桌?

学术   2024-11-28 19:38   吉林  

文/段伟林

打破光伏发展的瓶颈,储能是关键。

据统计,2024年前三个季度,全球光伏交流侧装机容量已突破288GW,同比增长20%,尤其是国内及亚太市场展现出强劲势头。同期,全球储能装机容量激增超100GWh,同比增长57%,欧洲、中东、亚太等地储能项目遍地开花,中国市场表现抢眼。

光伏与储能越发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光伏企业正在推动光储一体化从理论走向实际。

龙头光储并举的“野心”

无论是光伏企业出于打破光伏过剩危机,实现业绩增长的需求还是出于业务延伸,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发展的需求,光伏企业的加入都直接引爆了储能市场。

储能系统集成商作为储能下游,无疑是光伏企业布局储能最直接且有效的赛道。谁也不甘其后,今年SNEC展会期间有超过100多款储能产品参展。

不乏光伏企业凭借产品、销售和渠道的优势,在储能市场展现出强劲实力。

前三季度阿特斯大型储能产品出货4.4GWh,其中第三季度出货1.8GWh,出货量和单位净利润均创单季历史新高。

天合光能的储能板块在前三季度也有不俗斩获,出货规模超2.5GWh,同比增速近300%,且预计未来几年持续高增长。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天合储能业务已从培育期转向成长期、收获期,三季度由于海外订单占比提升,储能业务的毛利率显著提升。公司称,未来会坚定地发展储能板块,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可以看到,将储能业务的地位提升至与主业平齐,是部分龙头企业近两年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晶科能源公开表示储能业务的重要性等同于组件业务,并在今年年初宣称要在5年内成为全球前三大储能供应商。

晶澳科技亦表示储能业务在公司内部非常重要,也是客户的重要需求。未来会不断加强储能业务,与光伏组件业务同步推向市场。

光伏头部企业中,隆基是为数不多在储能方面没有形成明确决策的企业,内部还在论证和研讨。在其近期业绩说明会上,隆基表示目前还是坚定支持氢能发展,经营方面做了很多积累。

另一家头部通威则表示公司光伏业务目前聚焦于主产业链环节,暂无考虑大力发展储能业务的计划。不过,在近期由通威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光伏的大发展离不开储能。

除组件龙头外,作为光伏逆变器龙头的阳光电源在储能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其储能前三季度已发货17GWh,同比增长144%,其中第三季度发货9GWh,公司全年发货预期上修至25GWh+。从发货区域上看,第三季度储能发货占比为:国内40%、美洲30%、欧洲20%。

下半年是储能产业项目密集落地的时间节点,也是储能企业的“收获期”。自7月份阳光电源获得沙特7.8GWh储能超级大订单后,全球范围内迎来新一轮订单高峰,天合储能、阿特斯、晶科能源等涉储光伏龙头皆有斩获。

光伏打法复刻到储能赛道

此前,光储一体化项推进缓慢原因众多,主要是成本较高和政策驱动不足。而近两年政策的利好,技术的推动与成本的降低给予了光储产业爆发的契机。

2020年中国多数省份推出了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让纠结降本还是规模化的储能产业搭上风光平价发展的顺风车。

储能电站的收益一直备受诟病,低价低质的储能大行其道,配套储能电站调度率低下,缺少商业模式,以上原因导致储能沦为“鸡肋”。

2023年,风光消纳问题逐步严重,影响储能度电成本的核心变量,初始建设成本、年循环次数、电池日历寿命等随着原料市场、技术及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带来储能市场的快速提升,2023年中国新增锂电储能装机22.0GW/46.5GWh。

最重要的是,储能收益方式的明确。 “无现货,不市场”,电力现货市场的改革可通过形成峰谷价差,利用市场机制去引导储能完成调峰,并获得较为准确合理的调峰收益。当系统调峰需求大的时候,峰谷价差就会增加,储能调峰收益就会增加。

除峰谷套利外,储能电站的盈利模式还包括容量租赁、电网辅助费用和容量补偿。

据了解,“容量租赁”即允许新能源项目通过租赁方式获取储能容量,而无需单独建设小规模储能设施,从而提高储能资源的集约、高效性和安全利用程度。后两项属于基于政策的专项补贴。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按照行业常规标准,一个100~200MWh的大型储能电站,一年收益大约在2000万元,6~7年回本。包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小型储能电站能在5-7年回本,而回本周期在8年以上的地区被视为不具有投资价值。

储能收益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新能源消纳面临瓶颈,光伏企业杀入储能“顺理成章”。

不过,从底层逻辑上讲,储能与光伏的属性相近,对硬核技术的要求并不突出,更多体现的是系统集成属性,近两年锂电、光伏、风电以及家电、化工等领域玩家挤满储能赛道。

由此,产能过剩在储能复刻,头部玩家同样在通过扩产为行业淘汰赛占位布局。

依靠品牌力与实力,光伏龙头开始了各自擅长的打法,不外乎是筹建产能,增进研发、渠道和技术。

如今已进入收获期的阿特斯早在很多年就在海外组建了储能团队,2022年推出自主研发储能系统产品Solbank。对于光储项目,阿特斯光伏组件和储能业务共用销售渠道。

协鑫2023年大手笔布局储能,完成从上游储能材料、中游储能制造到下游储能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

晶科储能去年中报指出其发展思路是先布局市场、培育客户,同时布局技术,未来在技术上领先于行业。截至2023年底,浙江晶科储能有限公司的首座5GWh储能系统工厂已成功投产,5GWh自建工厂的储能系统及电芯产能已在2024年7月投产。

电芯是储能电站的核心部件,企业可选择自研或外采,如天合、晶科等已切入自研电芯赛道;外采则需要与锂电龙头保持合作关系,如晶澳科技与宁德时代有储能产品日常合作。阳光电源储能业务采用无电芯战略,即电芯全部外采。

对于布局储能不超过两年的企业,如今还处于市场培育期。项目资源、客户资源是重要竞争点。

光伏龙头普遍具有较强的客户储备和服务能力。近一年,龙头纷纷拿出了已建设的项目、已获取的订单,来为公司储能发展背书。

围绕细分市场展开肉搏战

随着众多“卷王”的加入,储能的内卷又快又猛。

行业研究机构高工产业研究院针对储能行业2024年状况曾给出一个恐怖的数据,“2024年,前十名储能系统集成商将瓜分八成以上市场份额。”储能系统集成环节较电芯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可想而知,任何一家光伏龙头都不会想出局,都想成为优胜者。龙头们正围绕储能各个细分市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抢夺利润丰厚的市场。

据了解,储能包括户储、工商储、大储等多种储能模式,应用在不同国家与地区。

阳光电源坦言,储能的盈利能力在各个市场差异很大。在该公司的一份投资者活动记录表中,其说明了影响储能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价值贡献,欧美等市场投资收益率比较好,客户对储能系统的要求也非常高,更加关注的是储能能否按期并网、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相应的壁垒也是高的;

二是市场格局,欧美市场竞争格局比较稳定,盈利能力未来相对较好。而在国内市场,新能源配储的投资收益机制尚不完善,客户对储能产品价格相对敏感,竞争也非常激烈,市场价格较低,盈利能力较差。

这体系了海内外市场整体的差距。

具体到储能模式,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海外大型储能多数由光伏龙头或锂电龙头掌握,如阳光、阿特斯等;海外户储受“去库存”周期的冲击,相关企业普遍面临业绩下滑;国内大储及工商业储能系统随着生态的完善,正在加速渗透,但市场竞争者众,同质化严重,盈利能力不强。

海外市场持续吸引着中国光储企业“出海”。如阿特斯在海外市场的大储正在享有令国内企业艳羡的毛利。国海证券测算,阿特斯第三季度“大储”的单位盈利超0.25元/Wh,归因于成本费用管控能力。

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关税和政策是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在美国,未来特朗普的政策将直接影响其市场布局、发展战略和未来前景。

如何在海外扩产交付、保持更多的市场份额是龙头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阳光电源已开始了在海外储能产能的布局。

而在国内市场,频繁出现的低价中标的让业内心焦。今年年初储能系统价格在0.8元/Wh附近徘徊,之后呈现价格下行趋势,2h储能系统的最低中标价跌破0.5元/W,跌破成本价。

同光伏一样,行业的洗牌与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靠企业的良性竞争,也需要更多力量助力行业脱困。11月6日,工信部发布《新型储能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直面行业痛点,坚决打击专利侵权与市场垄断行为,遏制行业恶性竞争,确保市场秩序稳定与公平。

同时该《方案》也明确了一个目标,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

未来的储能发展,规模扩大为表,更灵活的技术、更精细的成本把控、更敏锐的市场响应为里,企业三项并举,才能在储能江湖站稳脚跟,成为市场的主导者。

编辑:崔   雪
责编:刘婧媛

世纪新能源网
光伏产业全球知名媒体与智库机构,深入产业20年!提供产业资讯、情报。链接技术、资本、人才、项目。加速您在光伏产业取得成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