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近年来,国内和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就业民生面临更大压力。一是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稳定和扩大就业压力不减。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拉动作用有所减弱,部分企业订单减少,用人需求下降。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压力较大。二是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新成长劳动力对就业岗位有更高的期望,但新增就业岗位大部分来自制造业、服务业一线,不能达到劳动者期望值,供需双方存在错位现象,“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建议:一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优先导向。加大政策协同力度,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税收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重要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工程、计划)和应对重大(要)事件时,科学评估对就业吸纳能力、就业创业环境、就业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支持吸纳就业容量大的产业行业优先发展,鼓励新业态新产业发展。
二是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在系统梳理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做好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的衔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达到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注重对受疫情影响大的餐饮、旅游、酒店、住宿等行业,特别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三是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构建全过程全覆盖不断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教育、人社等部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鼓励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综合运用创业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帮扶车间等多种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机制。
四是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储备技能培训、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不断增加技能人才储备和供给。
消息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11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