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免费关注
2024年龙年春节前夕,一个关于烟花爆竹的消息引发全民热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始重新审视烟花爆竹管理政策,这让人们想起了十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禁燃之争,以及推动这场变革的关键人物——杨凯生。
故事要从2010年说起。那一年,时任工商银行行长的杨凯生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这位来自金融界的政协委员却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提案:建议在春节期间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提案并非一时兴起。在随后的五年里,杨凯生始终坚持这一立场,这让他从一位低调的银行家变成了公众话题的中心。一个看似简单的环保提案,却揭开了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性之间的深层冲突。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1949年生的杨凯生本是个地道的烟花爆竹爱好者。出身于文化世家的他,对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感情。儿时的杨凯生,也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孩子一样,最盼望过年时去集市上买鞭炮,在院子里点燃,听那噼里啪啦的欢快声响。
转变发生在他步入高等学府之后。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到中国工商银行任职,杨凯生的视野逐渐开阔。特别是在担任银行高管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环境污染数据,看到了烟花爆竹背后的安全隐患和环境代价。
2010年,杨凯生的首次禁燃提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支持者认为这是环保的必然选择,反对者则指责他背叛传统。争议声中,杨凯生选择用数据说话:每年春节期间,空气污染指数往往达到峰值,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对老人、儿童的健康威胁尤为严重。
面对质疑,他并未退缩。从2010年到2015年,杨凯生连续五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禁燃提案。这种坚持付出了代价:他不仅遭到烟花企业的抵制,还面临着来自民间的强烈不满。有人说他是"破坏传统的罪人",有人指责他不懂得普通人的快乐。
2016年,多地开始实施烟花爆竹禁放政策。这个决定在执行初期遭遇了巨大阻力。一些烟花厂停工停产,工人失业;街道冷清了,年味淡了;连带着,春节期间的社交氛围也发生了变化。
政府开始寻求替代方案:组织灯光秀、文艺演出,甚至尝试无人机表演。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些现代化的表演终究缺少了传统年味中的烟火气。禁燃政策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直到环保意识的普遍提升,人们才开始逐渐理解当年的决定。
时光飞逝,今天的杨凯生已是73岁的老人。退休后的他过着平静的生活,喝茶、下棋、与老友闲聊。当被问及是否后悔当年的决定时,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过,知情人透露,多年来的争议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底,政策开始出现转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始重新审视烟花爆竹管理政策,多地开始尝试有条件开放燃放。这似乎印证了杨凯生的初衷:不是要完全禁绝,而是要科学管理。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年那个让春节"静悄悄"的决定,既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今,当春节已经成功申遗,当外国人也开始学习中国人过年放烟花的习俗时,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是否存在一条两全其美的道路?环保与传承,是否注定要走向对立?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杨凯生的故事,将永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独特的注脚。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