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波澜起伏的2024年,即将收尾。
不知不觉间,留给我们的,也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了。今年我们的“年终总结”,可能来得比较早,或许这是新月即将到来的“10周年”,所带给我们的紧张感吧。
站在当下的时刻,向前回望,这颗名为“新月”的种子,究竟是如何种下,而又蓬勃生长的?这一点,没有人比Stellar老师更清楚。
天气转凉,冬意渐浓,不如捧杯热茶,和我们一起听Stellar老师,说点心里话。
最初的新月,只是一粒“种子”
还没有成立新月的时候,我和另一位创始人摇曳,只是两个热情的占星学子。
从零几年开始,我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在各种各样的线下工作坊里相遇。随着彼此心的距离的拉近,终于在2015年,摇曳神神秘秘地问我,“我们一起创业,传播正统和严肃的星辰学吧?”
起心动念,名为“新月”的种子落地。当时在思考品牌名称的时候,我们想,星辰显示的规律,是我们从地球上观察天体运转,而总结出来去应用和指导人们的生活。那什么样的天象,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用意念去祈愿,让生活能够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呢?
那就是新月。
(2015年新月主题沙龙-Stellar演讲)
(2015年新月主题沙龙-摇曳演讲)
新月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月相的开始,也是去播种意念种子的时刻,所以我们就用了这个名字,想帮助更多的人去开启自我成长之旅,用星辰学帮助每个人更好的认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虽然我们知道,新月并不如满月的能量充盈,但是新月是播种希望的时刻,而我们希望通过新月文化将星辰的智慧,“播种”到大家心中,来让大家了解真正的星辰学是什么,并且让大家从中受益,成为发光体。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月亮没有太阳这么耀眼。这和我们对于“星辰解读”的认知,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作为星辰解读师,不是为了发光,让来访者注视耀眼的我们,而是说帮来访者去映射他们的光芒。
咨询就像照镜子一样,会有照见别人的部分。那么我们便不应该是一种自发光的、特别刺眼的状态,而应该是我看到了“你是谁”,然后通过看到你是谁,帮助你看到自己的模式或者状态。
月亮虽然不能直接发光,但它能映照别人,能在看到他们的天赋、特长的同时,也看到他们的无力、痛苦、迷茫等等。
星辰解读师所镜映的来访者,是完整的。
(2016年线下工作坊现场)
(2016年线下工作坊合影)
种子落地,生根发芽
2015年的创业之初,我们在北京双井的一家咖啡馆里办公。工作嘛,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但当时我们完全不嫌累,反而觉得很充实、很愉快。
当时摇曳在那里充了五千块钱办卡,因为我们办公的公共空间是不收钱的嘛,但是如果有人要做星辰解读的话,就得去楼上的包间,那包间是要再另外收包间费的。
结果没过多久那家咖啡馆就倒闭了,连带着摇曳的钱也拿不回来了。这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
(2017年线下沙龙现场)
摇曳她其实是很有冒险精神的,她的木星很强——日木合相。包括她要辞职创业,也是说干就干,但我其实是有疑虑的。
我当时问她说,“我们只干这个能吃饱饭吗?”
摇曳说,我们要努力啊。
她非常果决,直接就辞职了。
你看,开创星座就是这样,很有想法和行动力,但如果真的想干点什么,得要持续发展。我固定星座能量比较强,更倾向于一点一点缓慢发展。这不,刚开始干了两年,摇曳离开北京了,接着,新月完全托付给我了。
这一晃,就是新月成立的第十年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呢?
(2018年Stellar与国际占星师合影)
刚起步的时候,我们不用租办公室,只需要考虑我们的时间成本。后来发现我们两个的精力实在不够,就推出了付费会员的制度,用它的盈利,再去招募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
印象里,那时候比较艰难,风雨飘摇,必须一步步稳扎稳打。慢慢地,队伍就壮大起来了,于是我们又在亦庄租了一张桌子(当时很便宜嘛),按桌子收租金。再后来人多了,就换到单间,从开始的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到后来变成六个人、八个人、十个人……
新月这个小家庭,其实是这样一点一点壮大的。
(2019年工作坊演讲现场)
一粒小小的种子
要如何长成参天大树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尼采
我一开始也不是很适应。
从“学生”转变到为“老师”,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挑战很大。最开始其实是摇曳来做星辰学的教学,我在幕后做管理和运营,再写写公众号文章。摇曳退隐之后,好吧,那也就只能我亲自上阵了。
投入教学工作,所有的课件都得我自己设计和把关,我也很忐忑。所有的基础知识,都必须捡起来嚼碎了,才能再教给大家。现在我办公室里满满一书柜的中外占星书,都是那时候收集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明白,要想自己做老师,就不能满足于只向某一两位老师的学习,而是要往更广阔的天文学和星辰学研究方向深入拓展。
同时,给大家讲课的话,涉及到大量知识点,而中文书籍的内容实在太有限了,所以我必须不断地通过国外原汁原味的资料,学习积累,一本本地啃书,一点点地成长。
(2020年新月集体活动)
成长是没有终点的,可能我在星辰学的领域有一定了解,但作为一个助人者,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拓展更多领域的知识,所以我现在也在探索,星辰解读和心理学、戏剧学等学科要如何整合。
相比于成为“老师”,挑战更大的是做一个“企业”。我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我也要为新月的其它人负责,公司的营收可能今天好,明天就不好了,这些资金上的风险,还有小伙伴们的安全感,其实都是我要扛的部分。
只是我觉得,这么多年来,该吃的苦也吃过了。通过这些风风雨雨,我也知道我们最核心的优势就是“用心”,只要抓住这一点,不断地站在学术最前沿,我们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对我来说,这里面最大的考验,就是如何平定自己的焦虑和无助。很多时候,新月的面前是充满未知的,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很尽力了,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我那天还问了一个同样在创业的伙伴,我问他是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他说,“你这是来自创业者的灵魂发问了,说实话的话,很难平衡。可能偶尔会去‘生活’,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要交给工作。”
(2021年占星师学习分享讲座)
满地都是六便士
而我只想看月亮
2015年的时候,这个行业有很多创业公司,有的做教学,有的做社交,百花齐放。
当时也有很多人想投资我们,给我们“画大饼”,说要上市、说要能有数据、有能证明给投资人看的模型、有能明确保证盈利的模式和规划……等等。
但他们画的饼,跟我们的理想不太一致。新月还是想把星辰学作为一个严肃的学科进行推广,而不是把它娱乐化,或者结合社交属性去做数据化运营。
我们还是希望提供给大家真实的、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投资人说我们太有情怀了,不希望自己被资本捆绑和绑架。所以我们一直没有往科技公司或是上市的方向发展,而是越来越追寻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所一直坚持的“炼金”和“发光体”的理念。
曾经有一次我去上海,某APP的投资人请我吃饭,他说这个APP的流水早就过亿了,这样的产品很容易规模化,也可以批量化生产。
你说我心动吗?我可能那一瞬间是心动的。但我绝对不会后悔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再让我选一次我也还是会坚持自己的理念。对我来说,对星辰学的热爱,以及所谓的“情怀”才是最重要的。
如同我们倡导的“炼金“式的星辰学理念,我想用星辰学帮助人们去提炼意识,在某些特别的瞬间,看到某些共时性的共振,从这些宇宙的符号和映射在人间的印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2022年新月国际占星日老师演讲)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我一直觉得,人活着,就是要有一些“无用”的精神。
从自然界的角度上来说,生物越多样,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强,抵抗力也就越好。就像复旦的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生命不应该只有学业、事业、爱情这些宏大的主轴吧?否则,人生只会被这些无形的期待大网所网住,动弹不得。
你的生命真的要如此的可预期吗?在该结婚的年纪结婚,在该生娃的年纪成为父母……就算你不得不选择按步就班的生活,也需要有一些自由的空间。
当你受挫的时刻,如果还有一个美好的精神空间,比如赏花、观星,那它们就成了你生命的庇护,你能够从中找到片刻的安宁和支撑。
真的无用吗?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2023年新月上海之行)
虽然看起来,观星没什么用,星星高高挂在天上,又摸不着。但我还是希望,“无用之用”的观点,能够支撑到每个人的精神生活。
当然啊,出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我们也鼓励星辰解读师去变现,去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但我觉得,学习星辰学的人,一定不能只是奔着“赚钱”去的。
因为星辰学,它作为宇宙学,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就像那天我去参加心理学的课程,老师讲到,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未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即使你用电击疗法、药物疗法之类的,精神病也是治不好的,他认为精神病是不可逆的,也无法用心理学的方法去挽救,甚至有可能会越治疗越糟。
但是迄今为止,宇宙学是所有学科里最发达的。就像很多人在肉体上的病痛,只能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其实站在宇宙学的角度,可能是精微体有情绪能量卡住了,然后再大的话,可能是因为受到代际创伤或集体创伤的影响。
一通,则百通。
(2024年国际占星日现场)
很有趣的一点是,不管是心理学家也好,还是政府官员也好,越顶尖的人,其实对于宇宙学的认知是越有共识的,他们会认为这真的是人类可以瞥见一缕“真相”的窗口。
所以越是有阅历的人,历经世间百态的人,就越对神秘学或者对宇宙学感兴趣,因为他们知道,在那里存在某一些真相。而这也是我为自己的这一身份,感到自豪的部分。
星辰学是一门关于宇宙的学问,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如果只是从“术”的层面去研究它,把它当作算命工具,就太可惜了。
虽然最开始它被用来给帝王卜卦,看能不能打胜仗、能不能丰收,但人们对它的探索不该止于此,因为它是关于生命和宇宙法则的。我们的理念,是想把它的更多可能性展示给大家,想要让大家看见,它的背后蕴含着人类的哲思,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么浩瀚的一个宇宙,我们究竟为何相遇?
因为我们,为同一片星空着迷啊。
口述 | Stellar
策划/采编 | 晴夜/雪辰
排版 | 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