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这个人类文明史上闪光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陇中大地,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近年来,定西始终秉承“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核心理念,在马家窑文化学术研究、考古发掘、遗产活化、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
“作为一名老文物工作者,有些彩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在纪念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彩陶艺术展现场,记者见到了市博物馆原馆长何钰,他说,这些彩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更表达了上古艺术创作者们的精神信仰和美学追求。
彩绘线条似连绵水波,红黑色带如山峦起伏。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标志,也是人们认识马家窑文化的起点。这些彩陶器形以盆、钵、壶、瓶为主,纹饰华丽典雅,图案灵动多变。回看彩陶,就好像看到了远古先民多彩的生活图景,看到了熠熠生辉的史前文明。
回溯到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踏上了马家窑村这片土地,从此,马家窑文化神秘的面纱被缓缓揭开。
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夏鼐正式确定该文化遗址为马家窑文化,历史的车轮已经整整跨越了一个世纪。
走近纪念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彩陶艺术展,可见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图案的彩陶焕发着新的活力。这些图案仿佛是黄河水的奔腾不息、自然界的美妙律动,又似远古先民们心中神圣的图腾与坚定的信仰。每一件彩陶,都是一个承载着远古记忆的故事匣子,默默诉说着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
“意大利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怀抱,马家窑彩陶备受瞩目。”市博物馆馆长於李才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这个展览尤为重要,它启发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定西围绕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点项目,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多次调查和考古发掘,2018年启动实施“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考古研究,推出了《西北高地的早期开拓者——百年视野下的马家窑遗址与马家窑文化》等一大批有水平、有厚重历史感的研究成果。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划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或类型,是先民们创造历史、开拓西北的重要见证,为我们探索研究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是马家窑类型,属马家窑文化早期阶段。”甘肃省收藏协会会长刘世杰指着其中一处彩陶介绍说,这个时期器型以盆、钵、壶、瓶、罐、豆等为主,图案多以水波纹为主,几乎每件彩陶上都有描绘河水翻卷的纹饰,反映出先民对水的崇拜,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对美的追求。
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类型。这个时期,原始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社会分工,彩陶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在陶器上绘以漩涡纹、锯齿纹、菱形纹、网纹、葫芦纹,陶器上的纹饰是两两组合的,陶器整体富丽精致,鲜艳亮丽,纹饰具有韵律美感。
“在现代生活中,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定西市马家窑研究会会长李喜群说,这些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审美品位,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灵感源泉。
“你们看,我画的是回形纹,它属于马厂类型彩陶。”在陶艺课上,安定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王一伊向大家展示了她看展的成果。马厂类型彩陶的纹饰以黑红两色为主,常见纹饰包括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漩涡纹、波折纹、回纹、菱格纹、三角纹等。早期彩陶流行双耳罐,以黑红两彩装饰,纹样粗犷松散。中期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加长,纹样更加繁丽精致。晚期彩陶数量减少,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风格。
马厂类型彩陶不仅代表了马家窑文化的巅峰,也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是史前“中国画”的代表。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近年来,定西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交流互鉴、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搭建马家窑文化对外传播载体,先后举办七届马家窑文化节,举行“陶冶天下 物华定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潮城市”签约暨马家窑文化全媒体推介活动和“彩陶艺术之光”学术报告会、马家窑文化国际学术论坛等,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刊登播发《千年彩陶“窑火”不息》《甘肃彩陶技艺传承人:我在马家窑“脚下”复原千年彩陶之美》等新闻报道,进一步提升马家窑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让马家窑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马家窑文化,在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来源|定西融媒
编审|谭明强 终审|边国鹏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