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滑石板村位于禄丰市境内,这里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化石资源而闻名。地面卫星遥感图显示,滑石板村所在的地区是一座典型的环形山,局部地形形成了一个名为“陨石坑”的地质结构。山的一侧则是整块巨石托起的村庄,环境优美且富有历史气息。
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
滑石板村后山的恐龙足迹化石在今年5月才被研究人员正式发现。至此,科学界才开始关注到这一重大发现。这些足迹化石分布在上白垩统马头山组的砂石层中,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大约1.2亿年至1亿年前。
足迹化石的规模与意义
7月26日,记者从滑石板村出发,沿着崎岖的砂石路前往恐龙足迹化石保护点。经过约30分钟的步行,抵达了这一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山坡。这片区域记录了白垩纪早期恐龙的活动轨迹,是云南省发现的最大、数量最多且多样性最丰富的恐龙足迹化石点。
足迹的多样性
滑石板村的恐龙足迹化石中,涵盖了蜥脚类、兽脚类和鸟脚类恐龙。这里的足迹形态各异,从直径1.2米的大足迹到直径0.3米的小足迹应有尽有。这些足迹不仅展示了恐龙的行走姿态和运动状态,还提供了有关群居习性、食物链结构、古地理及古环境的重要信息。
环境重建
根据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董啟兴的分析,当时的滑石板村地区可能位于湖泊边缘,周围植被茂盛。不同种类的恐龙可能在这里饮水和觅食,大型蜥脚类恐龙留下的大脚印、兽脚类恐龙的脚印,以及甲龙、剑龙类恐龙的足迹共同描绘了一个古老的生态系统。
足迹的科学价值
在半山腰区域,鸟脚类恐龙的足迹展示了它们在此地的悠闲“散步”场景。这些三趾型足迹的大小在0.3米至0.4米之间,足迹趾迹短粗且清晰,提供了研究恐龙移动步态和速度的宝贵数据。董啟兴指出,这些足迹呈现了恐龙在同一地点留下的连续足迹,对于研究恐龙的行为模式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蜥脚类恐龙的足迹数量较多且分布零散,最长的一条行迹达50米。这些足迹多数为后足迹,形态呈不规则椭圆形或卵形,足迹的前端可见明显的五趾特征,最大足长超过1米。兽脚类足迹相对较少,呈孤立状分布,个体较大,平均足长为0.55米,足宽为0.43米,显示了它们在该地区的活动情况。
科研与科普价值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授张世涛指出,这些恐龙足迹的发现不仅揭示了恐龙生存的环境和行为模式,也说明了禄丰盆地在白垩纪时期是一个适宜恐龙生存的区域。通过对足迹化石赋存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张教授和团队发现这些足迹出现在滨浅湖环境中,并结合古地理研究,恢复了恐龙山地区的古湖岸线。这表明恐龙在沿湖岸线迁徙和生活。
总结
滑石板村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证明了禄丰盆地不仅是侏罗纪恐龙的乐园,也是白垩纪恐龙的天堂。其巨大的科研和科普价值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极为珍贵。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对恐龙生存环境和行为模式的认识,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