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Pexels提供
作者:碧树西风
来源:记忆承载
文章已获授权
大前天围绕前三个金融话题,有很多读者留言提问。
我今天专门来集中回答其中一批有共性的问题,这些人的问题在我看来是一类的。
就是怎么讲呢,也许你岁数没到,或者你岁数到了,但过往的阅历太少,总之,你缺的还不是投资经验的问题,你缺的其实是生活经验。
我有时候讲,常识常识,常常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今天就来讲常识,比如,下面这条:
大部分有价值的事情,你往长了看,它始终是向上的,因为货币总是增发的;
你往中了看,它怎么涨上去就怎么跌下来,怎么跌下来,还会怎么涨回去。
我为什么说这是常识,因为这不需要任何金融知识,也不需要任何投资经验。
一个家庭,如果能够三代人都保持中高收入的话,就是说你不要跌落中产阶级,基本上这句话就会爷爸孙代代相传。
我们改开40多年,有可能你遇到这样三代中产以上的家庭不多,可能你身边更多人是上一代农村进城的,或者是你这一代才从农村进城的。
那么我教你个方法,你去认识一些发达国家的这样的家庭,无论是通过工作还是通过什么关系,这个并不难。
你去找些如我所说的样本,去和人家一家三代聊聊天,老百姓之间话家常。
你就会知道这个的确是常识。
你比如老美,不是好莱坞明星那种,也不是麦当劳打工那种,我说的是三代中产。
他们买房子基本上都是跟着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ex(这是一个指标)的节奏。
什么意思呢?
我把老美的三代中产给你独立攒一个集合,你去看他们购买自住房产的集中成交的区间,就是跟着这个指标的节奏在走。
这个指标上一轮高点,2007年的时候,包括此前的06年,05年,你去看成交。
谁在买?收入低的人在买,收入高的人在买。
后者就是纯粹的钱多,他投资买一整栋楼的时候或许会择时,但如果只是买一套自己住,就跟买豪车一样,他是不乐意等的。
前者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你真的缺一个指路的好爸爸,或者说一个好爷爷。
这是很正常的。
人此前消费被压抑久了,就会急于改善,因为小时候吃过的苦太多,这是补偿效应。
你看在国内2020,2021年加杠杆买房的那批,往往是县城里苦出身的码农。
真要是家里上三代都不错的,其实人家家里也不止一套房,人家住着尚宽裕,他就可以相对来说,内心更平静的去择时。
全世界都是这样的。
那么当上面这个美国的指标于2012年见底时,往往谁在活跃的买房?或者说,以相对地板价买到了房?
就是我说的三代中产。
那你说为什么此前,他们不着急呢?
从1991年,该指标的上一个底部到2007年指标的顶部,为什么越到每一轮的后期,这些三代中产越不着急出手?
因为两个原因。
一个是爷爷,爸爸们留下来的经验。
他们早就经历过了,经历过一个又一个周期,经历过上百年的周期了。
他们很清楚,长期看,总是向上的,只要这东西本身有价值。
你不要去找个没价值东西,你去日本旅游一趟,你会看到很多人去楼空的小地方,民宿,酒店,住宅,全都一空,其景象,就像切诺贝利的遗址。
那种东西长期不会向上,只会归零。
但是,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你往中期看,它是怎么样的?
它是怎么涨上去,怎么跌下来,怎么跌下来,它还会怎么涨上去。
我前面讲的那个指标,就是用来反映全美房地产的。
它91年到07年涨上去,年化涨幅将近6%,然后到12年又跌回去。
2012年跌回去就完蛋了么?没有,到现在又过去12年,年化涨幅接近8%。
什么意思呢?
长期看总是向上是说2012年的底部,比91年的底部要高,25年的顶部比07年的顶部要高。
仅此而已。
但不是说中间不会下去。
这时候就开始拼有没有爸爸,有没有爷爷了。
你爸爸,你爷爷也是中产的,有一些生活常识的,他在07年就会告诉你,很高了,你去看前文那个指数;他在12年就会告诉你很低了,你去看前文那个指数。
这是第一个原因。
那么第二个原因是什么?
是没有爸爸,你熬不牢的。
美国人07年也有急着结婚买房的,就算没有丈母娘这种来自东方的习俗,那人家也有生活需求。
这时候,爸爸就起作用了。
我给你一套,你先住着呗......
同样,到了2012年也是一回事。
没爸爸的,此前07年加了太多杠杆,他忙着修复资产负债表,都跌怕了。
有爸爸的,掏出100万美金,说,孩子,07年的时候我没有资助你,现在你的资助到账了。
爸爸的资助只会迟到,不会不到。
感动吧?
没法子,谁叫你没有这样的好爸爸。
所以有时候,年轻人抱怨,奋斗了18年,抵不上人家三代如何如何。这话丧归丧,但是,是实话,你要允许年轻人说实话,哪怕仅仅是牢骚。
有没有爹,人生经验是不一样的,就像我前面讲的那个指标,在美国的三代中产家庭里面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但是在美国的穷人家庭里,很多人听都没听过。
这个很正常,放哪个国家都正常。
你信不信,在国内有整整10亿人,连去机场怎么走安检通道他都不知道,因为他就没有坐过飞机。
搁在美国也一样,上面提到的那个指标的应用,对三代中产家庭来说,就跟走安检通道一样熟悉,但是对于多数美国穷人家庭,他就是不知道。
其实知道的也没用。
因为他等待不了那么长的周期,因为他穷,因为他的爸妈都是吃苦了一辈子,他怕。
他怕再不买房,不接爸妈来城里体验下,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时候,人生真的很无奈。
那么你把这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上的事情挪到美国的股市上是一样的。
巴菲特总是说标普500比他强,如果是他的儿子,买标普500就可以了。
但实际上那只是人家的简单说法,他没有把话展开,就像他没有跟你讲,去机场安检,首先要打印登机牌。
他觉得这些都是废话,因为美国的穷人并不会去听他讲什么。
实际上你去看美国的三代中产,他们真正增持美股的方式是什么?
是参考Shiller S&P 500 PE Ratio。
就是根据通胀调整的价格除以十年的移动平均收益后的一个指标。
那么这个很明显有历史高位和低位,大部分美国的三代中产都是在历史低位才大幅度加仓。
这个行为,和他们在房地产领域里的表现是一样的。
美国的财富大部分集中在股市和楼市,所以长此以往,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是不可避免的。
你注意,我仅仅是在对比美国的三代中产和美国的穷人之间。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根本没有提到任何专业的投资领域的知识或者经验。
我讲的就是那种普通的美国三代中产,比如医生,律师或者其他管理层家庭,有一份还不错的收入的家庭,他们日常的工作积蓄的打理方式而已。
即便如此,单单是常识上的差距,就已经可以让美国的穷人,实难跨越阶层。
那么你稍微专业一些,就会发现上面这些指标都有各自的问题,它毛估估是没毛病的,具体看是很粗略的。
你比如CAPE,要不要考虑长期的国债收益率?
当然要,所以要进行修正,修正之后,你会发现图标曲线是变形的,也就是说你之前和之后看到的顶部,底部的时间位置,是不同的。
我不展开了,今天不聊投资话题,我大前天已经专门讲了整整三个部分的金融话题。
那么我们站在一个非三代中产家庭的角度,你要操的心,远不止常识。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一个河南的,爸妈掏不起首付的考生,和一个在北京二环内有房的北京考生要面对的问题的难度,是不同的。
前者要走的路,远比后者长得多,复杂得多。
因为你要刷更多的题,才可能考取和他一样的学校,而且对他来说,那是终点,他考上后,爸妈给安排工作,爸妈给买好了婚房。
而对你,考取大学只是起点,你接下来要做的事儿,还多着呢。
这就是为啥我大前天讲,2025年,不要一年又瞎忙。
我们有很多人,你那个底层结构,尤其是针对金钱领域的底层结构是松松垮垮的,我踹一脚,你那个底层逻辑就塌了。
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对很多与钱有关的问题的理解,是错误的,是扭曲的。
那你带着这么个玩意儿,就像你口袋上漏了一个洞,你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往口袋里放,它自己会丢掉的。
人们常说开脑洞开脑洞,脑袋上不能开洞的,开了洞,你得把它补上。
2025,从补脑袋上的洞,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