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记者体验360行|热爱可抵岁月长——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时事
2025-02-01 21:25
北京
劈竹切削、弯折固定、蒙布上色……历经160多道复杂的工序,一条栩栩如生的布龙扎制完成。临近春节,记者走近富川瑶族扎龙技艺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陈初敏,感受他对这项传统技艺的深深热爱以及在坚守中的创新。扎龙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传统技艺,2021年,富川瑶族扎龙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家住富川县莲山镇莲塘村的“85后”青年陈初敏是这项“非遗”的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记者来到陈初敏的工作室时,他正蹲在地上,用篾刀修整竹条。随后,他将竹条放在煤油灯上熏烤,趁热弯折到合适的角度,再用棉纸搓成棉线将其连接固定,做成龙头骨架。这看似简单的几个步骤实则内有乾坤。“将竹片一分为二固定在两侧才能保证龙头的对称之美,用棉纸搓棉线来固定比铁丝贴合度好,用煤油灯做火源是因为其熏烤后的炭烟味道能够防腐防虫。”陈初敏给记者介绍其中蕴藏的“小巧思”。扎制龙头是扎龙中最难最复杂的一环。“文龙”表情要慈祥温和,“武龙”就要显得霸气威武,这些需要扎龙手艺人对骨架的精心勾勒和布面的仔细着色。“都说‘画龙点睛’,扎龙也是如此,龙眼睛扎制的位置稍有偏差,布龙就难以传神,要经过多年练习才能得心应手。”陈初敏说。陈初敏在对布龙的龙头做装饰点缀。新华社记者王楚然 摄谈及缘何走上扎龙之路,陈初敏提到最多的就是“喜欢”。“从小就看着祖辈父辈扎龙,慢慢就喜欢上这门手艺。”陈初敏说,他曾经应征入伍,也想过去大城市闯荡,“但仔细想想,我还是热爱扎龙,享受扎制的过程。”扎龙“非遗”传承至陈初敏手中,有所“变”也有所“不变”。用黏性更好的乳胶代替浆糊、把易掉色的矿物颜料替换成上色更持久的新型颜料、为小孩子量身打造“小草龙”,头脑灵活的陈初敏对布龙做了许多改良创新。但他也有对传统扎龙技艺执着的坚守,坚持选取上好的毛竹材料、始终纯手工制作不赶工敷衍,这也为他赢得了好口碑,每至年节庆典,他的“龙订单”都源源不断。在莲山镇莲塘村非遗传习馆,陈初敏在扎制“小草龙”。新华社记者王楚然 摄扎好的布龙会在上灯炸龙节使用,这是富川当地一年一度的新春盛会,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炸龙时,年轻小伙子将布龙舞起,百姓争先恐后冲进鞭炮火光之中,穿龙肚、炸龙身,现场人潮涌动,火树银花,预示新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条条布龙、一次次炸龙中饱含富川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穿越古今的祈盼是扎龙技艺生生不息的内生力量,陈初敏这一代传承人正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当记者询问在他之后扎龙是否后继有人时,他喊来了自己的侄子,“小伙子叫陈俣刚,刚满18岁,像我当年一样热爱扎龙。”陈初敏说。记者:王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