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位于北纬45°蚕蜂黄金产业带上,“蜂产业”被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养蜂规模达到134万群以上,位居全国第三。仅哈尔滨市就有蜂群15万群,产值在2亿元以上。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农文旅融合发展,冰城蜜声名鹊起,“甜蜜冰城”成为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立娟告诉记者,除了蜂蜜饮品,店里的各种糕点也都要用到蜂蜜,许多游客尝好了,临走还要带上两盒作为伴手礼。目前,企业正在研发的玉米冰棍也快上市了,将在这个冰雪季为市民游客送上不一样的甜蜜。
在哈尔滨市腾飞食品有限公司内,一盘盘月饼、蛋糕热气腾腾地出炉了,香气瞬间溢满整个车间。董事长李金对记者说:“车间每年要消耗2吨蜂蜜,今年的蜂蜜成色尤其好,糕点的品质也跟着提高,卖得特别快。”
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科技蚕蜂科科长柴赫男介绍,今年的“流蜜期”从7月份就开始了,由于气候适宜,产量较去年增长了80%,称得上是大丰收。丰收带来本地蜂蜜市场更充足的供应,同时,还会让冰城蜜在全国产生更大影响。
近年来,哈尔滨蜂产业长足发展,尤其是广袤的椴树林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让椴树蜜身价倍增,跻身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名录,成为全国蜂蜜市场的一支劲旅。
产业兴旺生态为底色,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去经营。在哈尔滨有这样一群人,每年花期,他们背着帐篷住进深山,开直播、卖鲜蜜,让黑土地的甜蜜行销全国。
在方正县德善乡育林村,50岁的潘延考养了200箱蜂。天气转冷后,他把蜂箱都搬进了仓库进行休眠。3万斤蜂蜜装在大桶里,摆了整整一大溜,每次望见这一年的收成,潘延考心里无比甜蜜,嘴角总是挂着笑。
“咱方正县就是不缺蜂蜜,养蜂的人多,大到三五百箱,小到二三十箱,多大规模的都有,蜂蜜、蜂花粉、蜂蛹、蜂王浆遍地都是,货虽多,也都能卖出去。”潘延考说,他与5户村民一起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每年赶蜂进山,追着花期走,最远去过虎林。
在尚志市庆阳镇野花黑蜂养殖合作社,65岁的周传国经营着一片山坡的梨园,养了近百箱黑蜂。每年他都要等到厚厚的“雪被”埋住蜂箱,才把蜂箱搬进“冷窖”。他说,这样蜜蜂就“睡熟了”,第二年蜂群复壮速度也更快,他的蜂蜜和梨果曾在第八届黑龙江绿博会上“一炮而红”。
在哈尔滨市阿城区红星镇,梁文轶将60箱蜂下窖后,开始清理剩余的蜂箱,他用麻刀铲掉蜂箱内壁的残留物,又用喷灯火焰仔细烤了一遍。“这样能彻底杀灭寄生虫,提高蜂蜜的品质。”梁文轶告诉记者,他是第二轮“土地确权”黑龙江“第一证”持有者,养蜂是他在种地之外开辟的又一条增收路。
梁文轶热爱这项甜蜜事业,还把微信名改成“群蜂飞舞”,头像是一个装满宝石的蜂箱。他说:“我最喜欢收蜜的过程,摇蜜真的可以醉人,看着金色的蜂蜜流淌满罐儿,从心里往外透着甜。”
近年来,随着蜂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黑土地上的养蜂组织、区域公用品牌纷纷涌现。绿水青山成为强大背书,将生态“颜值”化为产值,蜂产业发展势头一路向好。
特色即优势,特色即潜力。哈尔滨立足自身特色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紧抓蜂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品种繁育、蜂群聚合、精深加工和农文旅融合的发展链条,不断放大“甜蜜效应”,从“一罐蜜”开端,推动全产业链精彩“绽放”。
在哈尔滨市方正县,每年的农民丰收节上,蜂蜜都是主打产品之一。育林村的包村干部曲薇捧出一罐蜂蜜,热情地将家乡特产推荐给游客。“今年赢得大丰收,蜂蜜的品质非常好,绝对是那种做梦都能甜醒的味道。”
冰城之所以能产好蜜,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完善的技术保障。养蜂技术性很强,最怕的就是蜜蜂患病,即使是老蜂农,也不能全凭经验应对。为此,哈尔滨市农技推广中心每年都要组织多次农技培训,不定期发布花讯、蜂讯,给“养蜂人”更多技术支撑和信息指导,为蜂产业的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科技蚕蜂科科长柴赫男介绍,随着产业链延伸和融合发展,冰城蜜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接下来,还要大力发展蜂蜜加工、蜂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未来“甜蜜冰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