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田”里的增收秘笈

文摘   2024-12-02 20:39   新疆  

听说三师四十九团十八连有片盐碱地变成了“院士田”,职工群众竞相去看“稀罕”,记者也前去一探究竟。

11月20日,记者来到十八连职工洪德民的枣园,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院士田”,只见色泽红艳的红枣挂满枝头,摘一颗轻咬一口,枣香四溢。
在院士科研实验基地,尹飞虎院士团队成员裴胜钊和枣农洪德民一起查看红枣品质。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摄
“你看,轻轻一捏,你就能感受到这个红枣肉质饱满,今年这块地里的特级、一级红枣比例比往年高很多。”洪德民对记者说,“以前这片枣园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红枣产量、品质一直不稳定。”
职工群众称这片枣园为“院士田”,是因为这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牵头建立的院士科研实验基地。

在院士科研实验基地,科研人员查看节水设施。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摄

十八连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让这里的盐碱地产出优质红枣,是当地职工群众所思所盼。以往,种植户大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压碱,可对于极度缺水的南疆地区来说,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聚焦枣园节水灌溉与保墒抑盐,院士科研实验基地积极推广应用咸水淡化技术、光伏抑蒸与发电技术、竖井排盐技术、地下滴灌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目前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院士科研实验基地,红枣正在采收。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摄

实现丰产,关键是降低土壤的盐碱值。在院士科研实验基地,记者看到了四口排盐竖井,这是用来改良土壤的“秘密武器”。
“这里灌溉水资源短缺,但是地下咸水资源丰富。为了把咸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我们通过光伏发电带动四口排盐竖井抽取地下咸水,再通过淡化设备对地下咸水进行淡化处理,实现咸水淡化、土壤脱盐。”尹飞虎院士团队成员裴胜钊说,基地还在淡化水蓄水池上安装了光伏板,既能用来发电为基地提供能源,还有助于减少蓄水池水分的蒸发。
“所谓地下滴灌技术,就是把滴灌管埋在地表下,使水肥可以直接输送到作物根区,有助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地表水的蒸发。目前,利用地下滴灌技术,基地种植枣树实现节水20%、节肥20%至40%。”裴胜钊介绍。
“变化太大了!以前大水漫灌,浇一次地至少要两天时间,现在用手机就能实现智能化浇水、施肥,别提多方便了。”洪德民高兴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基地里气象、虫情、土壤监测,以及水肥一体化智慧物联网设施设备一应俱全。“通过这些现代化设备,可以随时查看土壤温度和湿度,智能设备也会及时分析提醒,告诉我们土壤里缺什么、需要补什么。”裴胜钊打开手机APP向记者一一展示。
尹飞虎表示:“好技术应该直达田间地头,真正为职工群众服务。我们研究盐碱地改良、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就是致力于将基础地力差、盐碱化程度高、产量低的田地变成高产田,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职工群众增收。”
有科技傍身,洪德民这位种了10多年枣树的“老把式”对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希望更多枣园成为‘院士田’,越来越多种植户变成‘新农人’。”(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雪娇 陈琼)


来源:兵团日报

一三四团下野地微讯
宣传推介一三四团下野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