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至尤为特别
农历日期和阳历日期
罕见地出现了“神同步”
↓↓↓
这里说的“同步”并非指农历日期和阳历日期完全相同,而是指冬至发生在农历中的“日”和阳历中的“日”相同。今年冬至节气的交节日期是阳历12月21日,而冬至在农历的日期则是十一月廿一,二者都是二十一日。
同时,这也是近128年来最早的冬至。上一次出现比今年更早的冬至是1896年。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全国各地的气候都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从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数“九九”八十一天“出九”之后,寒冬差不多也就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就要来临。
常安镇水道边,薄雾四起,冬日的芦苇荡显得格外幽静。寒风轻轻掠过,枯萎的芦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往事。
△安顶山(沈逸文 摄)
安顶山的红叶与黄叶交织在一起,如同大自然的调色盘,把山野装扮得绚丽多彩。这些彩叶与周围的绿树形成鲜明对比,红绿相间,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一天的饮食习俗尤为丰富,北方有吃饺子的传统,寓意着辞旧迎新;南方很多地区则有吃汤圆的习惯,象征团圆和谐。而在富阳,冬至时节,很多人都会吃塔饼、打年糕、打麻糍。塔饼,是由糯米粉和粳米粉加馅料制作而成的富阳传统名点。馅料以白糖豆沙、肉丝、冬笋丝、萝卜丝、腌菜等为多,甜的、咸的、素的,随自己的口味喜好而定。富阳地区方言较多,所以对这种米粉做成的传统名点称谓也有所不同——其中,常绿的“圆团”很是出名。圆团,取自团圆之意,造型与江浙一带常见的小笼包类似,但圆团用米粉做皮,且在打褶的时候,将12个褶子顺时针盘成一个圆形。12个褶子,代表一年的12个月份,春夏秋冬,时光流转,这12个褶子,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在常绿,几乎人人都有这门手艺。馅料简单,通常是咸菜、豆腐,再配上山里特有的新鲜冬笋。外皮则是手工打制的,三分糯米七分粳米,与常绿年糕的配比近似。最常见的是白面皮,也有混了玉米、紫薯、荞麦、蓬青等原料的面皮,做好之后,各种颜色互相搭配,上笼蒸10分钟,晶莹剔透,香气扑鼻。走进位于东洲街道的“顺中”年糕坊,师傅们正忙碌于沥水、磨粉、蒸面。灶台上,蒸桶不断呼出滚滚蒸汽,整个屋内热气腾腾,弥漫着浓郁的米香。石臼年糕的制作过程虽不复杂,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米粉蒸熟后,迅速倒入石臼中。随后,伴随着木锤的起落,滚烫的糯米逐渐变得光滑细腻。为了防止粉糕与石臼粘连,师傅们还会一边翻动,一边适时加入清水。不久,一团团热气腾腾的年糕便被抬上了桌板。经过手工精心切割,一条条“糯叽叽”的年糕新鲜出炉。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反复用力夯打,才会韧软瓷实。一番摔打,满臼的糯米就变得绵软香糯,经过轻轻地挤揉,在碎芝麻上一滚,又香又糯的麻糍就做好了。
资料 | 区融媒体中心(海报 陈锋 视频 沈逸文 林苑 华苗)、区文广旅体局、常绿镇、东洲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