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王明回国后争权,公开反对毛主席,康生在会上说:少讲两句

文摘   2024-11-01 17:07   北京  

1937年,全面抗战的烽火在中国大地熊熊燃烧,政局也随之风云变幻。这一年,一位苏联归国的干部王明,怀揣着斯大林的“尚方宝剑”和满腔的政治野心,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企图与毛主席一较高下,然而,在一场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尴尬。

王明一回国,便急不可耐地向毛主席发难。在中央政治局的“十二月会议”上,他公然对毛主席的独立自主作战和山地运动战方针提出质疑,主张八路军应服从统一战线,将军事主导权交给国民党。这种既幼稚又错误的提法,立刻遭到了与会干部的一致反对,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王明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示意自己的“小弟”康生为他帮腔。然而,康生却并没有按照王明的剧本走。这位政治敏锐度极高的干部,在苏联期间虽曾对王明言听计从,甚至喊出“王明万岁”的口号,但回国后,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党内风气和客观形势的变化,心中已有了自己的打算。

红军长征期间,毛主席的正确决策挽救了人民军队和中国革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1937年的延安,毛主席的地位已如日中天,不可撼动。康生深知这一点,他明白王明刚一回国就公开叫板,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在会议现场,康生扶了扶眼镜,低声而坚定地说道:“王明同志,我劝你少讲几句吧,不要反对毛泽东同志。”

这一突如其来的倒戈,让王明大感意外。他本指望康生能为他助威,却没想到康生竟然在关键时刻“反水”。王明既尴尬又生气,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却不好当场发作。康生进一步说道:“红军关键时期,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我们今天可能都没机会坐在这里开会。历史已经证明了他的正确性,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支持他。”

康生之所以临阵倒戈,是因为他深知王明无法挑战毛主席。无论是在个人水平还是实际地位上,这两人都相去甚远。在毛主席面前,王明显得像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小学生,段位差得太多。王明在冒险主义和投降主义之间摇摆不定,不仅难成大器,还会危害组织的团结和稳定。而康生则凭借自己聪明灵活的头脑和八面玲珑的处事风格,此后逐步获得升迁。

然而,康生的故事并未因此画上句号。建国后,他一度成为正国级干部,官至中央政治局常委。然而,权力与地位并未让他迷失自我,反而让他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太聪明的人有时也会过于突出自己的所谓“优势”,投机过度导致犯下大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康生参与迫害了大批革命元勋和领导干部,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他的罪行罄竹难书,最终在去世后被组织查实,给予开除党籍处理,连骨灰都被移出八宝山革命公墓。此人生前的荣耀和死后的待遇,形成了强烈反差,令人喟叹不已。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领袖?是那些只知争权夺利、不顾大局的人吗?显然不是。真正的领袖,是那些能够洞察时代风云、引领人民前进的人;是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担当重任的人;是那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赢得历史和人民尊重的人

王明与康生的故事,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的人在政治舞台上的不同选择和命运。王明虽然一时风光,但最终因政治野心和错误决策而黯然失色;而康生虽然曾一度位高权重,但因其投机过度和犯下大错而身败名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投机和权力斗争永远不是正道,只有真正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人,才能赢得历史的尊重和后人的敬仰。


历史迷踪
解读中国近代史,探寻民族命运转折点,重温历史风云,感悟先辈精神,启迪未来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