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忆起抗美援朝的历史,常常会想起彭大将军的明智决策和精准指挥,以及志愿军战士们英勇拼搏的场面。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毛主席虽然人在北京,但他的心一直牵挂着朝鲜战场。
毛主席对抗美援朝的战略思考作出了很大贡献。每当美军针对志愿军推出新战法,毛主席总能迅速提出相应的对策或新的战略思路。
毛主席虽未亲自指挥,他的战略智慧却深深影响了朝鲜战场的走向。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实际上,在抗美援朝之前,国内很多人反对参与那场战争,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毕竟,我国才刚从长期战争中恢复过来,经济一片破败,正需要休养生息。大家都认为,此刻应该集中精力恢复国力,而不是再卷入战争。
出兵若是失利,对新成立政权可是个不小的打击。就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力主出兵,尽管很多人有不同意见,但他坚信,现在正是出兵的最佳时机。
毛主席这么做,说明他眼光长远。东北是我们国家工业最发达的地方,紧挨着朝鲜。如果美军帮着韩国把朝鲜半岛全占了,那对我们来说,后果真是不敢想象。
原来在明朝的时候,日本就想利用朝鲜作为跳板来攻打我们大明,晚清和近代也是这样的打算。
从历史的角度看,出兵朝鲜是很有必要的。毛主席顶住了不同意见,决定支持抗美援朝,随后彭德怀就带领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去了朝鲜战场。
在抗美援朝那些年,毛主席亲自指导了三次朝鲜战场的战略,但这一点在现在的影视作品里常常被忽略掉。
积极主动的防御
最初,志愿军境外作战时,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的难题和恶劣的战场环境。毕竟,补给线拉得很长,加上我们没有制空权,美军总是轰炸这些补给线。
这给前线的战士们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缺少粮食、弹药和服装,一旦和美军交火超过一周,后勤补给就成大问题,不少部队因此物资短缺,不得不赶紧撤退。
美军指挥官李奇微很快注意到了志愿军后勤补给的难题,为此他制定了一套战术来利用这个弱点。他指挥美军依靠先进的装甲集群和高机动性,与志愿军周旋,大概一周左右,美军就会发起强烈的反击。
由于志愿军后勤不足,打不出像解放战争时那种大规模歼灭战。主要是美军装备先进,火力强太多,很多战士在交火中被美军飞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烧成火人,场面特别惨烈。
所以每当志愿军遭遇美军的大规模攻势,就只能采取被动防御,这样的防守战让志愿军的兵力一点点减少。
毛主席看到这种情况,也给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提出了战略指导。他说,美军常常分成几路进攻,想包围我们志愿军。
咱们可以主动出击,用积极防御的策略,把兵力集中起来,先消灭他们的一支队伍,这样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毛主席的战略指示一下来,志愿军迅速调整策略,马上部署行动。他们对抗美军的攻势时,进行了有力的回击,让美军遭受了惨重损失。
零敲牛皮糖
不过,紧接着又出现了新问题。美军每次打完仗后,都能快速补充人员和装备,兵力和武器都不会缺。另外,由于美军行动迅速,一旦情况危急,他们的大部队就能很快撤出战斗,防止被彻底击败。
志愿军的补给跟不上,移动也不便,因此很难歼灭敌人整编制的部队。要是不能消灭敌人的主力,就算胜利也是暂时的。
毛主席身在遥远的北京,同样注意到了这个难题。为了克服兵源不足,他决定将从解放战争中一路拼杀出来的解放军整军调往朝鲜战场。
去掉了不必要的修饰词,合并了时间和地点的表述,改写后的句子可以是:
战况紧急,驻扎在南方的解放军匆匆北上,甚至没时间换上行装。他们直接穿着单衣下车,然后才去领棉衣。
毛主席针对志愿军机动性差、火力不足的状况,又一次用上了他在《论持久战》里的策略,就像吃东西一样,牙齿不够锋利就慢慢来,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掉敌人。
毛主席的打仗策略是关键时候集中兵力,专门对付敌人的一小股,比如一个营或一个团。他不主张一下子吃掉大股敌人,而是先从小规模战斗着手,逐步消灭对方,就像一口一口吃,也能吃饱。
我们一步步用小规模的歼灭战积累经验,接着就能发展成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到那时消灭他们一个或两个师的兵力就会变得简单许多。
毛主席有招儿,人们叫它“零敲牛皮糖”,意思就是一步步慢慢来,聚小胜为大胜。
出其不意
在抗美援朝之前,美军始终怀疑我们敢不敢援助朝鲜,所以他们总认为朝鲜战场上只有“朝鲜人民军”一个对手。
志愿军刚到朝鲜,毛主席就指示我们别急着暴露身份,伪装成朝鲜人民军,给美军来个以假乱真。
这种隐身法子真挺管用,它为我们的志愿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进入朝鲜,避免了美军立刻做出反应。
那些遭到志愿军打击的美军士兵,偶尔会纳闷,朝鲜人民军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能打了。他们甚至在一段时间里都不明白,志愿军介入的真正意图和具体计划是什么。
正是毛主席不断指导志愿军,使得他们在战略和战术上能灵活应对,总能迅速适应敌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