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CSSA Cambridge 关注
清【金龙形帽顶】故宫博物院
【文化部】珠宝讲座回顾
《光华与自然:
中法珠宝文化中的
珍珠与自然意象》
Portrait of Caterina Sagredo Barbarigo
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部特别策划中法文化交流系列讲座。首场线上讲座《光华与自然:中法珠宝文化中的珍珠与自然意象》于12月1日顺利举行,由作为独立古董珠宝经销商和The Coin Cabinet 拍卖行顾问的朱枻霏女士主讲。通过四大主题:15-18世纪欧洲珠宝、明清中国珠宝工艺、中国与欧洲珍珠艺术及中法珠宝中的自然主义,朱女士带领观众深入探讨了中法珠宝艺术的历史与魅力,为参与者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纷呈的中法珠宝艺术历史画卷。
文艺复兴时期
The Wild Jewel, Pendant, 1590s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首先,朱女士回顾了15-18世纪欧洲珠宝的发展。她指出,珠宝从最初的护身符,经过文艺复兴的航海与贸易,逐渐成为权力和宗教的象征。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欧洲珠宝呈现出华丽特征,新古典主义的崛起则让珠宝更趋轻盈、精致,成为普罗大众可获得的商品。
清【点翠凤凰纹头花】故宫博物院
接着,讲座聚焦明清时期中国的珠宝工艺,介绍了点翠、累丝等技艺。中国珠宝以精细工艺著称,珠宝佩戴方式也以发饰为主,区别于欧洲的戒指与胸针。
Indians Diving for Pearls, Plate 93, Illustration from 'Venationes, Ferarum, Avium, Piscium', Engraved by Jan Collaert
关于珍珠艺术,朱女士分析了中法两国珍珠的文化地位与象征意义。中国珍珠分南珠与北珠,早期南珠尊贵,清代后北珠地位上升;而在欧洲,珍珠象征纯洁与权力,风靡一时。
Jeweled and gold vine brooch by Fonsèque et Olive
Paris, c.1889
最后,朱女士探讨了中法珠宝中的自然主义。从法国的花卉、昆虫仿真设计,到中国珠宝中的梅兰竹菊、节气元素,自然主题在珠宝艺术中得到了生动呈现。
清【铜镀金点翠菊花簪】
本次讲座展示了珠宝艺术的精致与深厚内涵,促进了中法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感谢朱枻霏女士精彩的讲解,深入探讨了中法珠宝的历史与工艺,让大家领略了珠宝背后的设计理念与文化象征。感谢剑桥同学们的热情参与,期待在未来的文化活动中与大家再次相聚,共同探索更多精彩的文化之旅!
撰稿:王铭阳,鄂佳宁,尹慧仪
排版:尹慧仪
校对:尹慧仪
编辑:肖骅珍
审核:高悦茗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CSSA Cambridge公众号
学联官网:http://www.cssacam.org
学联微博:剑桥中国学联-CSSACAM
学联小红书:剑桥中国学联C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