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与时代同步 和祖国同行

时事   2025-02-05 09:30   北京  


策划人语


从严冬到酷暑,从高原到海岛,从大漠到大洋,从城市到边关,一串脚印跟着一串脚印,一个地标连着一个地标,一座里程碑接着一座里程碑……这是新时代革命军人躬身实践的时空坐标,也是他们砥砺奋进的伟大征程。


强军路上,这样3个时间节点分外清晰: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新的一年,奋进攻坚之路,既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自信无畏,也需“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坚韧不拔。


回望来时路,眺望新征程,广大基层官兵步调更一致、步伐更坚定,将铿锵足迹镌刻在奋进征途上!


从今天起,“军营观察”版开始推出“奋进之路·一线官兵的强军足迹”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高立英)

行进在复兴路上


■解放军报记者  李庆


首都北京,宽阔笔直的复兴路上,一支威武的摩托车护卫队,伴着闪烁的警灯疾驰而来。


身着礼宾服的武警官兵身姿挺拔,驾驶白色摩托车呈“雁阵”,护卫国宾车队向前行驶,尽显大国威仪。


国宾护卫队,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里一支“国字号”特殊分队,被誉为流动的“仪仗队”,是展示大国形象、强军风采的亮丽名片。


一辆辆白色铁骑威风凛凛,车头如雄狮昂首,车身“国旗红”与“五星黄”两种颜色的涂装线条鲜艳灵动,风驰电掣间尽显雄壮之姿。


一名名护卫队员高大威武,以精湛的驾驶技术和过硬的本领,护卫国宾车队顺利行进。


护卫队勤务研究室桌面上,静静躺着17本勤务登记册。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10余年来,护卫队历次执行任务的出勤时间、路线、人员、讲评等情况跃然眼前。


这是一条很长的路——从2013年国宾护卫队重组至今,全队摩托车累计行驶总里程数达到98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40多圈。这组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承载着不平凡的意义。


这又是一条很短的路——红蓝警灯交错闪烁,大功率马达持续轰鸣,国宾护卫队高速行进,从出场亮相到抵达终点,跑完最短的一条护卫路线,只需几分钟。


鲜为人知的是,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能在国宾护卫任务中亮相的合格队员,需要至少两三年的锻造。


或许没有一支部队能像国宾护卫队这样,一次次作为护卫者和见证者,行进在复兴路上,将中国梦、强军梦以如此生动而充满寓意的方式连结起来——


由西向东驶上复兴路,护卫队员们看到最显著的地标之一,便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里,展示着人民军队在强军之路上写就的时代篇章。凌空高耸的金色“八一”军徽熠熠生辉,指引着车队一路前行。


沿复兴路向东,国宾护卫队途经长安街,驶抵天安门广场西侧,将国宾安全护送至人民大会堂。广场另一侧,国家博物馆巍然伫立。在这里,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释,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同心奋进、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车轮滚滚,国宾卫士们行驶在复兴路上,伴随着一次次重要护卫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次次见证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和人民军队的强军之路。


“我们的中国梦,这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放眼全军,从中原腹地到雪域高原,从江南水乡到西北戈壁,大江南北座座营盘的中国军人,坚守各自战位,以不同的方式,加速行进在新时代的复兴之路上。


与时代同步 和祖国同行


■解放军报报记者  李庆


2024年9月29日上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乘坐礼宾车,在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新华社发


戴头盔、跨摩托、捏离合、拧油门,官兵听令而行,车队衔接顺畅,默契似行云流水。


在北京最美的金秋时节,武警国宾护卫队又迎来一项光荣的任务——


2024年9月29日上午9时许,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集体乘坐礼宾车从住地出发,由西向东,驶上复兴路,驶向人民大会堂。


复兴路上繁花似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万众瞩目中,护卫礼宾车的摩托车编队如雁阵般整齐划一、行进有力,向功勋模范人物致以崇高敬意。


护卫国之楷模,护航大国外交,行进在复兴路上,国宾护卫队展示着国家威仪,肩负着护卫安全的神圣使命。


一群人,一条路,一个梦想,国宾护卫队队员用车轮丈量着使命征程,与时代同步,和祖国同行。


武警国宾护卫队组织训练。张楠 摄


乘着时代的东风,车轮滚滚向前


宽广的大路上,武警官兵驾驶摩托车,编成“雁阵”向前飞驰,护卫国宾车队一路通行——谈及国宾护卫队,许多人脑海中都会闪过这样一个画面。


10余年来,1000余场次护卫任务,零失误。这是全体队员用忠诚与担当交出的时代答卷。


2013年,国宾护卫队受命重新组建。“当时一个教练都没有,车辆也是旧的。”回顾护卫队重组初期的情形,指挥员邵明路说。


彼时23岁的他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此后的人生路、军旅路,都会与摩托车紧紧“绑定”在一起。


时间紧,任务重,邵明路和战友们戴上手套,脚登迷彩胶鞋,利用简单的防护装备,热火朝天地展开了训练。没有教练,就召回老队员;车辆不足,就多人轮换骑乘;没有现成教案,就一点点自己摸索……


队员孙朋磊,与邵明路是同年兵,两人同时入选国宾护卫队。训练场上,摩托车旁,两人头对头蹲着吃了多少次盒饭,早已记不清了。从清晨到傍晚,他们在训练场上一泡就是10多个小时,很多时候午餐直接打包带上训练场,吃完继续练。


基础驾驶、特技驾驶、战术应用、编队训练……队员们争分夺秒苦练本领,摔倒了爬起来又上车,受了伤简单处理后接着练。“当时,人人都担心缺席训练会掉队,没人愿意打报告请假休息。”邵明路和战友们心里有比“吃苦”更重要的事——尽快形成护卫能力,上路执行任务。


多少个日夜的磨炼之后,换羽新生,展翅奋飞,“雁阵”顺利亮相,圆满完成首场国宾护卫任务。


“那天晚上有些冷,但我紧张到手心冒汗!”孙朋磊回忆说,“当时,从摩托车后视镜里看到国宾车队缓缓驶来,接到指令后,全凭肌肉记忆完成整套动作,心里那种紧张,直到马达轰鸣结束才戛然而止。”


第二天,看到自己执行国宾护卫任务的画面出现在电视新闻中,这群护卫队员激动得泪流满面:“成功了!我们终于亮相了。”


从零起步,高飞远航,这是国宾护卫队的时代发展轨迹,也是邵明路的人生道路轨迹——首次执行任务时,他还是一名新手,处于护卫编队右后倒数第二个位置;如今,他驾驶头车,行进在编队最前方,已经圆满完成近300场次护卫任务。


回顾来路,那个曾在白山黑水的林间小路上留下串串足印的倔强少年,如今已经成长为这支“铁骑精兵”的领头雁。


得知自己被任命为中队长后,邵明路连续几天没睡好觉。过去,作为护卫队员,他只需练好个人技术,找准编队位置。现在,带队当“头雁”,他要考虑的事情变得更多:在不可控的机械状态、不可控的天气因素和不可控的道路状况下,如何带领这支队伍,确保护卫任务万无一失?


为了准确下达指令,邵明路开始琢磨任务路线,背记地标地物,反复根据实况地图推演任务路线。刚到北京时,他连方向都分不清。现在,他俨然变成一个“活地图”。只要确定目的地,任务行驶路线方案就会浮现在他脑海中。


那次护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国宾护卫队采用了21车队形,是最高规格的摩托车护卫。


中士王先勇,紧跟邵明路,行驶在护卫编队的左一位置上。此刻,王先勇心情激动——他们护卫的是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和功臣,任务特殊,使命光荣。


王先勇得知,从帕米尔高原来到首都的“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就坐在自己护卫的礼宾车中,与护卫队同行。一家三代守卫祖国边境,30年间,巴依卡在“生命禁区”为巡逻队指向带路,行程3万多公里。


“用双脚丈量祖国的风雪边防路,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卫士’!”这一刻,国宾卫士护卫着“人民卫士”,沿着举世瞩目的复兴路,驶向人民大会堂……


武警国宾护卫队队员进行骑行训练。张楠 摄


成长路上,有人摔倒却从未有人放弃


行如飒沓流星,静若钢铁长城,这群威武帅气的国宾卫士,用速度与激情、精准与默契,构筑起一道道亮丽安全的“移动风景线”。


有网友评论:“被国宾护卫队‘圈粉’只需22秒!骑摩托最帅的就是国宾护卫队。”


对于这些称赞,指导员刘赫的回应让记者有些意外:“真到执行任务时,我们完全不关注自己有多么帅气,脑子里全是怎么把动作步骤做完美,保证任务万无一失。”


护卫场上一分钟,练兵场上千日功。入选国宾护卫队的预备队员,最少要累积22000公里的训练里程,经过6大模块50多个课目的考核,才能跨过从预备队员到正式队员的门槛。


记者受邀参加这支队伍的节日联欢会,其中一个节目令人印象深刻:数十名年轻战士端坐桌前,手持水杯表演起时下流行的创意杯子舞。动感时尚的音乐响起,他们个个双手翻飞,腰板挺得笔直,与板凳形成直角,和执行护卫任务时骑乘在摩托车上并无二致。


掌声阵阵,一张张坚毅生动的年轻面庞,在交错的光影中重合又分离。这一刻,记者看到了这群国宾卫士深烙的肌肉记忆。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抗战老兵乘车方队和抗战支前模范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面。当时,国宾护卫队以每小时10公里的匀速,护卫着他们缓缓前行……


这是一次空前的挑战,与之前执行的护卫任务完全不同。有着10多年护卫任务经历的资深队员田耀宇,给记者打了这样一个比方:“难度非常大,不亚于杂技演员骑自行车走钢丝。”


往常,执行护卫任务的摩托车一上路就像离弦的箭。以这一速度行进,队员们的前后车距保持在1.5米左右时,车轮偏差一般不会超过5厘米。


对摩托车而言,车速越快,车身越稳;速度慢下来,车身反而容易不受控制地晃动。


为了高标准完成这次阅兵护卫任务,教练要求队员们把日常训练的行进速度控制在每小时7公里以内。如此一来,田耀宇和战友们又成了“新兵”。


起初,训练效果并不如意,他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适应这个速度,“白天训练,晚上研究训练计划”。


为了提升低速行驶情况下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队员们反复练习驾车驶过比车轮宽2厘米的单边桥,通过比车身宽10厘米的低桩障碍和轮胎障碍。这个过程中,行驶路线稍有偏差,摩托车就会东倒西歪。


为了锻炼平衡操控能力,田耀宇在摩托车油箱盖上放了一杯水。他的目标是:行进中杯子不倒、水不洒。


“和抗战老英雄们经历的那些战火硝烟相比,这些困难微不足道,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田耀宇和战友们咬牙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在属于护卫队员的特殊征途上,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成长路上,有人摔倒却从未有人放弃。在国宾护卫队,还有许多像田耀宇一样的“拼命三郎”,他们坚信,努力能改变能力,努力能变成实力。


队员李超超入队不久后,正好赶上某大项任务准备阶段,需要替补队员。


对新入队的预备队员们而言,成为任务替补队员,与正式队员一同进行训练,既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机会,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起初,李超超做动作有些粗糙,操控摩托车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一直没有提升,一度跟不上训练进度。为此,他曾急得偷偷掉眼泪。


“宁可训练场上倒,不要执勤路上摔。”田耀宇将那个盛水的水杯,又放到了李超超的摩托车油箱盖上……


练技术更练心态,磨技巧更磨心性,一番苦练后,李超超的护卫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一次出勤正值傍晚,天空下起蒙蒙细雨,道路左侧路面有了积水。这种天气和路况,对编队行进有些不利。凭借扎实的功底和沉着的心态,李超超平稳地随队通过危险路段。


“如果当时我真的摔倒了,会第一时间用电台报告指挥员‘抓紧补位’。”任务圆满结束,李超超摘下头盔,嘴角向上一扬,露出一个孩子般稚气的微笑。


走进车库,只见一排排摩托车整齐列队,如同等待出征的勇士。


“这型摩托车的链条有120节,每节车链紧紧相扣,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后轮,使摩托车正常行驶。”中队长邵明路指着摩托车告诉记者,“我们护卫队既有兵龄不满1年的预备队员,也有服役10多年的老队员,大家心里都想着同一件事,就不会有人掉队。”


新队员和老队员,就像摩托车上的链条,一个接一个紧紧扣在一起,带动整个队伍在护卫之路上不断前行。


把每一次护卫任务都当成第一次


北风拂净尘埃,天空澄澈湛蓝,营区训练场上又响起阵阵摩托轰鸣。


寒冬酷暑,在训练场这条百米路上,一级上士邵廷明和战友们日复一日地苦练技术;在营区外的高速路上,他们反复锤炼护卫经验,熟悉路况。备勤、上勤,他们自己也记不清,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跑了多少遍。


完美完成每次任务背后,是护卫队员们一遍又一遍枯燥的高强度训练。


入选国宾护卫队前,邵廷明曾是一名哨兵,在2平方米的执勤台上一守就是3年。入选国宾护卫队后,他发现在这支队伍里,新兵老兵没有什么“论资排辈”,技术强才是硬道理。不服输的他,从此开始和每一米车辙印“较劲”。


从门外汉到迎头赶上,再到如今成长为技术过硬的训练骨干,邵廷明坦言自己并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多琢磨、反复练!吃过的苦都不会白吃。”


探索人与车的极限,意味着同一课目的反复练习,这个过程还常伴着危险。在驾驶摩托车绕S杆训练中,邵廷明和战友们一点点摸索验证,将杆距从4米一次次缩短到3.9米、3.8米、3.7米、3.6米、3.5米……


看似每次训练都在重复,但突破极限带来的喜悦与收获,驱动着这群年轻官兵坚持下来。


“‘8’字有4种绕法,S杆有7种队形。”提起训练的事,邵廷明羞涩的神色褪去,亮亮的眼睛里全是自信的光芒,“驾驶训练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


一级上士李腾既是护卫队员,又是队里的车辆修理师。队里每辆摩托车的车况,李腾都心里有数。平时,战友们训练时,他跟着练;别人休息时,他又来到车库保养车辆。遇有不易定位的车辆故障,他就来回试骑,直到找到问题、排除隐患。


那天,队员们完成任务返回营区车库,已是凌晨2点。一名队员反馈,有辆摩托车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李腾反复调试检修,最终发现问题出在一个小小的离合器垫片上。


邵明路陪着李腾把10多辆任务车辆一一排查完毕,已是凌晨5点。此刻,出勤归来的摩托车,发动机已经彻底冷却,车库里静悄悄,空气冰凉,两人毫无困意。


例行检查完车辆有无漏油状况、消防设施是否完好后,邵明路关上车库的大灯,却并没有立即将门锁上。


一个魁梧的身影静静站在车库门口,目光与一排排散发着冰冷金属质感的摩托车再次相遇,脑海中飞快复盘着这次任务的全过程。


这里,是护卫之路的起点,也是终点。这里,需要沸腾的热血激情,更需要冷静的头脑。


把每一次护卫任务都当成第一次,万无一失完成好每次任务,是每名护卫队员“车轮上的初心”。


驾驶摩托车组成护卫队形,通过天安门前这条宽阔笔直的长街,是队员们最常行驶的任务路线之一。


“不管走过多少遍,每次都会心潮澎湃。”蛇年春节前夕,圆满完成自己的第200场护卫任务后,中士王先勇心满意足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1月24日,这名26岁的年轻队员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牵手步入婚姻殿堂,开启了一段人生的新路……


(采访中得到武炎龙协助,特此致谢)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5年2月5日第5版)




编辑:张诗梦

主编:李小琳

编审:李景璇

中国军网
中央军委批准 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新闻门户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