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9时05分,一场6.8级的强烈地震突袭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震源深度10公里。刹那间,房屋剧烈摇晃,尘土漫天飞扬,当地群众的生活遭受重创,陷入了艰难困境。
接到上级命令后,支队后勤应急保障力量雷厉风行,按照预案紧急集结11台车辆,装载30余吨物资器材,于7日16时30分从支队机关出发。一路上,他们克服道路受损、路况复杂等重重困难,经过260余公里的艰难跋涉,晚上21时终于顺利抵达任务地域。一到目的地,官兵们便争分夺秒,昼夜奋战,迅速搭建帐篷、卸载物资,只为第一时间为安置群众提供最大量的热食保障。
他们肩负着为3个安置点和7个任务点提供饮食保障的重任。这里平均海拔高达4300米,空气稀薄,最低气温能降至零下18摄氏度,环境恶劣得让人望而却步。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坚守岗位,挑起了这份艰巨的使命。
食材消耗的数量也大得惊人。每天需要15件米,足足600斤;肉类每天至少得准备4桶,每桶150斤;蔬菜则需要8到10框,每框重量在70到80斤。这些食材,全靠炊事兵们一筐筐、一桶桶艰难地搬运、清洗和切配。主食制作同样是巨大的挑战,每天要为群众提供2000多个馒头,揉面是个极为耗费体力的活儿,没一会儿炊事员的胳膊就酸痛得抬不起来,可他们彼此加油打气,咬着牙坚持。仅仅揉面这一道工序就得花上好几个小时,后续还要经过发酵、塑形、蒸熟等诸多步骤,全部完成需要整整4个小时。为保证主食供应,有两名炊事员整日守着蒸锅,一刻不停地蒸饭,另外两名炊事员则从早到晚专注做馒头,连片刻的闲暇都没有。为了保证充足的热食供应,所有炊事员从凌晨5点就开始忙碌,一直不间断工作到晚上12点,期间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粒米。有时候实在受不住饿了,就匆匆用还没泡好的泡面对付一口,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长时间的站立和高强度的劳作,让不少炊事员身体亮起了红灯。胡洋因久站腰痛难忍,直不起腰来,却只是默默贴上厚厚的膏药,继续坚守岗位;孙健由于脚部患上跟腱炎,每迈出一步都钻心地疼,也只能靠吃止痛药来强撑着继续工作……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但他们手中的动作从未有过一丝停顿。
“我是一名后勤保障人员,将热乎乎的饭菜送到群众手里,他们吃得开心,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作为党员,我们一定会坚守一线、全力以赴,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冉隆校说道,他所在的炊事保障队伍共有18人,其中党员就有13名。他们连日坚守岗位,全力保障着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一日三餐。
为群众提供热食时,每顿饭都需要6名炊事员用大口锅不停翻炒,炒7到8锅菜,才能确保每名群众都能吃上热菜。地震发生的当天,支队应急保障力量自7日半夜12点抵达点位后,18名炊事员便马不停蹄地展开高原野战给养单元,一直奋战到次日清晨,连续高强度工作16个小时,只为尽快给安置点的群众送上第一顿热乎的早餐。
“我们要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用心用情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不仅要让受灾群众吃饱,更要吃好。”该支队保障部部长陈刚,也是此次应急保障力量的指挥员,经常这样叮嘱炊事人员。参与此次任务前,陈刚部长身体本就不适,但他依然带病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连日来,他四处奔波协调物资、安排热食供应,声音变得嘶哑,双眼布满血丝。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带领后勤应急保障队伍,为受灾群众提供最坚实的保障。(通讯员:王盛)
来 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