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
大雁塔
长安,一个蕴藏着千年繁华与沧桑的古都,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我踏着历史的足迹,寻觅那曾经的长安梦。而大雁塔,作为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自然成为了我寻梦的重要一站。
伫立在雁塔脚下,抬眼望去,塔身巍峨耸立,古朴而庄严,仿佛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诉说着长安的往事。我缓缓步入塔内,沿着狭窄的楼梯盘旋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踩在了历史的节点上,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盛唐时代。
大雁塔门的两侧,屹立着由李世民和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二圣三绝碑。此碑传颂着唐僧西天取经的辉煌功绩与不朽精神。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便是明代进士的题名碑。在唐代,进士及第后,皇帝会于杏园赐官、曲江设宴流饮,并允许才子们在雁塔题名留念。白居易曾在27岁的年纪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豪言壮语。
登上大雁塔的第二层,便可亲眼目睹定塔之宝——一尊明代铜铸的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庄严而肃穆。
再往上,第三层珍藏着玄奘大师从印度取回的真经。塔内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起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遥想当年,玄奘大师自天竺取经归来,便是在这里译经传道,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智慧宝藏。玄奘大师当年取回的真经多达657部,并翻译了经典75部,共计1335卷,1300万字,其功成既往,令人敬仰。玄奘的功绩不仅在于取回真经,更在于将梵文真经译成古中文,使得更多人能领略佛法智慧。
那些经书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梵文——如今世界上能识别它的学者已不足十位——即所谓的贝叶经,当时的印度,由于造纸技术稀缺,人们便采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制成纸张来书写经文。任何寺庙若藏有一片贝叶经,便可称之为镇寺之宝。
我深深地呼吸,感受着这份历史的厚重,雁塔作为文化的载体,今天依然传承着那份深厚的底蕴,它们所承载的佛法精义,仍然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来到大雁塔的第四层,这里陈列着按1:60比例制作的精致佛塔,由印度玄奘寺的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堪称一乘法宝。塔内更珍藏着白色、米粒大小的舍利子,其稀有与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继续攀登至六层,还能寻觅到唐朝诗人杜甫与岑参留下的痕迹,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而当我站在塔顶,即第七层,凭栏远眺,长安的繁华尽收眼底。而从七层的南门远眺,目光所及之处便是网红打卡胜地——大唐不夜城。转过身来,北边更可欣赏到世界最大音乐喷泉的壮观景象。我不禁在想,在唐朝盛世年间,这里又是怎样的一派风光呢?
那些文人墨客,是否也曾站在这里,吟咏着心中的诗篇?我突然明白,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粟,而真正能够永恒的,只有那些承载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文化古迹。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杜甫的诗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我感慨万分,这座大雁塔,正是跨越了苍穹,历经了烈风,却依然屹立不倒的见证者。
我沿着塔身缓缓而下,似乎每一步又踏得沉重而庄严。我知道,我所踏过的,不仅仅是一座古塔,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长安寻梦,寻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朗读者:蓝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