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2024年6月,华为正式宣布推出开发者布道师计划,计划在未来3年内持续投入,发展包括高校教师、学生和开发者在内的3000名布道师,主要用于推广鲲鹏、昇腾、鸿蒙、华为云等生态,希望这些优秀的布道师能发挥影响力,互相协作,助力开发者掌握前沿技术,构筑更加繁荣的生态。在刚刚过去的HC大会期间,华为又为新晋的30多名老师授证,目前已经有近百名行业优秀人才加入华为“开发者布道师”的行列。
华为开发者布道师故事
李一浩老师个头不高,长相斯文,戴一副眼镜,常年穿黑灰两色,脸上总是笑眯眯的。单看外表,你很难相信他已经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他笑着说,大概是经常和学生在一起,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所以“多巴胺和内啡肽”供给充足,“是最好的医美”。
李老师来自郑州轻工业大学,是华为首批认证的29名“教师开发者布道师”之一,他的学生杨阳也是首批被认证的学生开发者布道师。李老师创立的“梅科尔(Maker)工作室”,十几年间,从最初的5人团队,变成近3000人的跨学校、跨专业的学生社团,得奖无数。
一路走来,为什么选择华为技术作为学生的技能发展方向,如何看待华为开发者布道师项目?我们在八月底的郑州与他相约,敞怀畅聊,希望能看清团队背后的动力。
李一浩,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华为首批教师开发者布道师
2013年,李老师博士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在某次招聘会上看到的一幕,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一个学生提了薪资要求,但HR说,你们在大学里面学不到什么东西,你到公司里,我们还要给你培训进修,你有什么资格向我们提要求?”
“坦率说,我们二本院校,学生的素质模型和双一流高校相比是有差距的。但中国985、211的院校才100多所,双非院校则有3000多所。我就想,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工作室,把企业需求和最新技术结合起来,开发一些小的创新型项目,把动手能力和项目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一定是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作为一个老师,我的初心很简单,希望能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好找工作,找好工作。”
梅科尔工作室由此诞生,李老师把学校发给他的10万元博士基金投进来,带领学生从零开始。资金不足的时候,他甚至和学生一起去捡废品卖,说到此,他还和我们分享了一桩趣事:“工作室初期是最艰难的,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做成。有一次好不容易申请了一个台式钻床,但我们没有合适的桌子放机器。刚好学校附近有一个建筑工地,我就带着学生去那边帮他们搬砖,然后对方送我们一些砖和材料,大家一起砌了一个台子,特别结实。”他笑着说“这多有意思,多好玩。”
梅科尔工作室学生
早期的学生招新是李老师到学校食堂门口“忽悠”来的。“一是人多,二是男女比例比较均衡。我对学生说,我免费给你们上三门课,你们来听,觉得好就可以留下。”
一开始“忽悠”到的40个人,最终剩下了五个,并成为工作室的核心人员。今天,梅科尔工作室甚至吸引了很多其他院系的学生,形成了几千人的规模,而课程内容和项目也大大丰富起来,从最初的三门课,到现在的30门课,10个大组,覆盖了3D打印技术、软体机器人创新、人工智能应用、机器人系统集成、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及新能源等领域。
“我们进入真正的高速发展期是2019年。那一年,我们决定全面转向华为生态,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正确的决定。”
工作室一开始的发展不温不火,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技术方向也摇摆不定。李老师坚信,长远来看,工作室应该聚焦于软硬件结合的项目。他形象地比喻道:“探索初期,我们广泛试用了市场上多个产品。比如A厂家的云就像是一个高效的微波炉,仅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让成熟的公司把自己的数据和需求迁移至云端。而B厂家的云则更像是为开发者量身定制的厨房,让开发者能够直接上手烹饪。但后期,开发者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当项目规模扩大,需要迁移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时,如何确保平稳过渡?”
“对学生来说,他们缺乏成熟的技术开发规范,需要外部的指导和扶持,最好是有一个平台上从创意到产品落地、展示都能一条龙推进。我们尝试过很多其他产品,要么是开发门槛太高,生态封闭,要么就是形成不了闭环。这个事情困扰了我们很长的时间。”
2019年,鸿蒙操作系统的横空出世吸引了梅科尔工作室的注意。李老师关注到了HarmonyOS和OpenHarmony操作系统,并看到了能够实现产品和商业落地的可能性。19年6月,工作室决定放弃之前的开发套件,全面转向华为生态,所有在做的项目,也改用华为的技术重新做一遍。
“首选的是华为云,它有很多在线的课程,还有很多针对开发者的免费代金券。我们每天轮流去抢免费的券,攒够了再用来做项目。后来我们又接触到润和,小熊派等,开发的板子不够用,我们就办理了顺丰的季卡,一个人调试完再寄给另外一个人,就这样滚雪球一样吸引了很多人。”
目前,梅科尔工作室已在鸿蒙、海思、华为云、昇腾及鲲鹏等多个技术平台的支持下,针对医疗大健康、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开发了诸多创新项目。同时还积极参与华为云沃土云创计划、华为云HCDG及昇腾AI人才加速发展计划在内的多项校企合作项目。目前,该工作室的研发成果已荣获十多项昇腾与鲲鹏技术认证,并与华为合作推进ICT学院项目。今年的华为HC大会期间,他们的“一站式地下电缆巡检系统”项目还受邀参与了现场展示。
梅科尔工作室在HC展区的展台
“李一浩老师是华为云同事推荐的。”华为开发者布道师计划的负责人陈剑说,“同事说这个老师值得关注,他们一个二本院校,团队连续多年基于华为云技术能力开发创新应用,在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奖,还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展示了相关的应用作品。
谈及工作室同学取得的成绩,李老师如数家珍:2021年,工作室一共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400余项;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900余项。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竞赛的比拼中,郑州轻工业大学连续四年位于河南省第二。
“同学们学完就去参加比赛,目的不是奖金,而是借此机会,去检验我们的项目做得怎么样,学生们的能力是否适合未来企业的需求模型。”
李老师坦率地表示,“学生们在这里学习,做项目,以后他们可以参加比赛,可以考研,也可以借助这些经验就业,这就是工作室带给同学们的价值。”
他和我们分享了两个故事。
“我有位学生,主修食品科学工程,他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但对鸿蒙系统有浓厚兴趣。我们就建议他往这个‘白酒监测方向’发展,就是通过视觉和图像识别系统,来对白酒的酿造过程中做杂质识别和检测。那这个学生,他将来就有可能成为这个食品行业领域最懂技术的学生。”
“有学生考研,比如有一个女生很喜欢收养流浪猫,她就做了一个流浪猫的监测系统。她考研报考的是河南农业大学兽医方向,导师就非常喜欢她的项目,说是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一个懂技术的学生。”
“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大家坚持做,我们总有一天会被看见的。”说到此,李老师的表情严肃起来,“所以我很高兴看到华为开发者布道师项目,我们不但被看见了,我们做的事情,还可以在更大的层面产生价值。”
“我们以前的课程仅仅局限在单一学校,现在通过布道师的项目,可以和其他高校、企业之间打通,让具备讲授能力和华为开发者技术的人去辐射、影响和联结更多人,让知识、技术和经验流动起来,那我们的这个生态圈里的学生会在市场上更受欢迎,更有竞争力。”
8月份正值暑假,梅科尔工作室却有140多名学生自愿留在工作室继续做项目,他们说:“在工作室,可以结合我的兴趣学到想学的知识。”
李老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差异化要求,灵活设立组别,从大一的基础在线课程学习、认证考试,到逐步深入的项目实践。工作室甚至模仿企业,对学生进行职级制度的构建,晋级的学生需要述职,做报告,如果没做好,还有可能被降级。工作室还有财务组,信息收集组等等,让学生根据兴趣,充分发挥特长。
“我们还有针对女生特点设立的小组,叫雅典娜组。”李老师兴奋地向我们介绍,“一开始是因为我发现女生在小组里被边缘化,接触的不是核心内容。我就把所有的女生召集起来开会,号召她们选项目成立自己的小组,招募男生打下手。女生很细心,审美更好,她们可以在openEuler,openGauss数据库,还有软件UI设计方面,发挥她们的特长。”
这么多年轻的学生聚在一起,会不会有矛盾冲突呢?
“那肯定是有。”李老师笑着说,“我有时候还要鼓励他们吵架,去互相辩论,看能否说服对方。吵架能吵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工作室有100多个项目在进行,如果项目失败了呢?面对质疑,李老师很坦然,“失败是很正常的,但对学生来说,在这里失败的成本是很低的。失败教育本该是学校教育里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里经过了尝试,会避开一个个未来的小坑,他进入社会后,能少走弯路,以最短的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方向。”
“有人说我们这里是乌托邦,我觉得不只是乌托邦,这是学生在迈入真实社会之前的一个安全的缓冲地带,一个试错空间。”
学生们在做项目
从最初的三门课程五个学生,到如今拥有超过100个项目、惠及数千名学子的综合性平台,梅科尔工作室的研究领域拓展至机械、电气、食品工程,乃至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领域,覆盖了学校的诸多专业。
李老师兴奋地向我们介绍了工作室当前正在全力推进的一个大项目——构建一条完整的锂电池焊接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将涵盖从原材料筛选、精密焊接、智能码垛到高效拆卸等全链条生产环节,旨在通过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为此,工作室特别成立了七个专项小组,采用承包竞标的方式,负责生产线的不同模块,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充分发挥其专长。这一项目不仅是工作室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与项目经验的全面检验,更是工作室成员将所学知识与华为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应用的实践。
“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一个项目,当然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希望能在一年时间完成,哪怕失败,也会对整个的记录进行公开,我们想通过这种方法来摸索一种新的方式。”
“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单一专业的人才,而是多元化、打破专业间壁垒的复合性。我们把学科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项目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其实就是构成了一个小生态。”
“有一个概念叫生态缸”(EcoTank),物理上的生态缸通常指的是一个装有水、植物、微生物和小型动物的容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他们可以自给自足,维持生态平衡。我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小型的生态缸。这个小的生态缸就可以和其他生态缸产生碰撞,融入到更大的生态里面,我的学生可以是这条缸里的一条鱼,慢慢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同类,然后某一天,他可能就一下子游出去,变成一条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