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埋地下38个小时,奄奄一息时两只苍蝇救了命,后终生不打苍蝇
1952年8月2日,朝鲜战场上的将士们依旧面临着紧张的敌情。115师的战士们曾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于枪林弹雨早已司空见惯。这一天却发生了一件让他们惊慌失措的事情。
美军刚刚结束对我军阵地的轰炸,代理师长王扶之所在的坑洞被炸毁,他和其他7人被埋在了废墟下,生死未卜。
战士们立即展开了营救行动,却始终未能找到王扶之的踪迹。就在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不可思议的消息传来——彭老总通过两只苍蝇,判断王扶之还活着!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这生死关头,一场更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王扶之的家族世代务农,祖辈并无达官显贵。在那个动荡多事的时代,王家的生活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王扶之的爷爷那一辈,他们只能依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薄田来维持生计。
命运似乎并不眷顾王家。在王扶之五岁那年,他的母亲病倒了,为了治病,父亲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向乡亲们借了不少钱。尽管付出了一切,母亲仍未能幸运地康复。
家境日益窘困,父亲为了还债,不得不带着年幼的王扶之前往他乡,来到延安一户远房亲戚、当地的大地主家,做起了长工。
由于年幼力弱,王扶之只能在地主家当放牛娃,后来长大一些,他轮流放牛、干苦力,为延安的大户人家服务。再后来,父亲将他送回老家,让他帮着爷爷干农活。
王扶之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和辛劳,但正是这段经历,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为他日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王扶之和几个小伙伴来到了“少共营”,红26军42师的训练场。这支部队与他以往所见的旧军阀军队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与老百姓关系密切,常常帮助当地的穷苦人家,这让王扶之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心生加入红军的念头。
当晚,正在进行训练的小战士们听到了上级命令,明天早上将出发。这消息让王扶之心慌意乱,他意识到如果不趁此机会加入红军,下次再等到他们可能就不知道何时了。
于是,王扶之和小伙伴们迅速走到了首长面前,王扶之笔直地站在了他面前,模仿着红军的样子,向首长敬了个礼,然后鼓起勇气说:“报告首长,我也想加入红军,为人民服务,打土豪、斗地主!”
首长带着疑惑的目光打量着眼前这个身材矮小的孩子,笑着问了一句:“你今年多大了?”王扶之心急如焚,怕首长不收他,于是鼓足勇气撒了个小谎:“报告首长,我今年已经17岁了,是个大男孩了。”
首长看着王扶之稚嫩的脸庞,觉得他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或许他连十五、十六岁都不到。他笑着说:“这个事情我不能做主,我需要向上级请示。你明天早上再来,如果上级批准了,你就可以跟着我们一起走。”
第二天一大早,刚满12岁的王扶之悄悄地离开了家人,成为了红26军42师的一名小战士。
尽管王扶之是最年幼的战士之一,但在战场上却表现得毫不逊色。
当时,国民政府正对陕甘边区的红军展开“第三次围剿”,两个半月后,东北军110师奉命从延安出发,向南进军甘泉。
与此同时,由刘志丹和徐海东领导的红军第十五军团,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埋伏在劳山一带。
东北军110师刚刚进入埋伏圈,红军战士们迅速包围了他们,形势陡变,一场激烈的战斗一触即发。
按照作战计划,王扶之所在的少共营需要夺取敌军占领的一个战略高地。战斗开始后,年仅12岁的王扶之挺身而出,手持梭镖冲向敌军阵地。
敌军见是一群年幼的孩子,未将其视为威胁,只是不屑地喊着嘲讽之言。他们的轻视很快就变成了惊恐,当王扶之和他的战友冲到近前时,子弹如雨点般飞射而来。
尽管面对强大的火力,王扶之毫不退缩。他毅然决定向前冲,不料他手中的梭镖已指向了一个敌人的脖子。
“举起手来,否则我就刺死你!”王扶之的声音坚定有力,让敌人感到了恐惧。他们意识到这个孩子比那些经历过战争的成年人还要凶狠。
最终,敌人跪倒在地,放下了武器。王扶之夺下了敌人的枪,成为了一名真正有枪的战士。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王扶之屡立战功,年仅13岁就被批准加入了共产党。
之后,陕北革命根据地开辟之初,党组织决定将王扶之编入测绘班接受专业培训。这位只在私塾学过三个月的贫寒少年,经过党的培养,转眼间成为了一名具备测绘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
测绘班毕业后,抗日战争爆发,王扶之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带着从测绘班带来的知识和那把夺来的枪,他踏上了抗战征程。
从陕西到河北,再从河北到山东,王扶之与部队一路奋战,跨越七个省份,与兄弟部队配合,开辟了太行山、冀鲁豫、豫皖苏等多个革命根据地。
在战火的洗礼下,王扶之从一名普通的测绘兵、通讯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战员。
抗战胜利后,王扶之所在的新四军第3师8旅奉党中央指示,远赴东北,随着四野总指挥部的作战部署,从东三省一直打到了广西的镇南关。
新中国成立后,本应迎来和平与安宁,然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阴谋却让这份宁静破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联军觊觎新中国的疆土,认为国内局势尚不稳定,想要趁火打劫。
帝国主义决定从离中国最近的朝鲜入手,当时朝鲜还未独立,被殖民统治使其四分五裂,帝国主义轻易地攻占了朝鲜,逼近了中国边境。形势紧迫,中国志愿军再次挺身而出,决定奔赴朝鲜,与美国作战,捍卫国家安宁。
1949年夏天后,全国解放军迅速击溃了国内敌对势力,开国大典庆典之际,国家内外欢腾一片。这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就在全国人民沉浸在建国的欢乐时刻时,东北地区却已经感受到了朝鲜战争的余波,战火很快蔓延。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出兵鸭绿江,正式投入抗美援朝战争。
当时,朝鲜已步入冬季,而南下的军队大多还未完成整修,王扶之也随即跟随部队进入朝鲜境内。
由于我军与美军的装备和火力差距巨大,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在夜晚行军,白天则躲藏,以避开敌人的火力。许多英勇的战士都在这场战争中英勇牺牲,比如邱少云壮烈就是在燃烧弹的火海中殉国,毛岸英也被美军的汽油弹阻断了逃生之路。
为了躲避美军的狂轰滥炸,我军常常被迫采取防御性措施,挖掘壕沟、躲入山洞,以求安全。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战士们的生活艰苦无比,吃雪、吃炒面,甚至连生火取暖都成为奢望,只能在洞穴中苦苦熬着。
在这样的环境下,意外总是悄然发生。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王扶之所在的部队被调往临津江驻守。这条江不仅是朝鲜人民的重要水源,也是军事上的要地。
王扶之一到达,便立即投入到与士兵们一起忙碌的工作中。他们挖掘壕沟,筑起军事工事,日夜研究前线战报,分析战局,使山洞成为他们的战略研究基地。
这些山洞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防空洞,大多是利用山体原有的洞穴或凹地,再人工扩建而成,用以掩护我方军队。王扶之和士兵们利用这些简陋的条件,尽力保卫临津江。
但是,美军对朝鲜战场的困局已经无法容忍,多次对整个朝鲜国土进行大规模轰炸,从鸭绿江到太平洋,几乎每一处土地都遭受了美军强大空军的轰炸。
1952年夏天,王扶之正与部下们研究前线送来的战报和侦察记录。突然,天空传来飞机轰鸣声,随即是震耳欲聋的炸响。王扶之临危不乱,指挥部下有序撤离。就在这时,山洞顶部的灰尘和碎石纷纷落下,大地也震颤起来。
王扶之感到周围一片漆黑,耳边还在回响着爆炸声。他身体各部位都感到被震伤,仿佛时间也被拉长了。
王扶之醒来后发现只有他和另外两名参谋幸存,而且都受了伤,他的大腿还在鲜血直流。
被埋在地下,他们的生命岌岌可危。四处飘散的灰尘,不断减少的氧气以及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的掩体,都可能导致他们的死亡。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王扶之不放弃自救的希望,尽管等待救援几乎没有希望,但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下去。
在黑暗中,王扶之艰难地找到了通向外界的道路,但不幸的是,通道被巨大的岩石堵住了,他们根本无法移动这些岩石。
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外面的战士。他们找来一个脸盆和一个饭盒,拼命地敲打,希望外面的战士能通过声音找到他们的位置。由于周围泥土太多,外面根本听不到任何声音。
外面的战士也在焦急地挖掘,但由于工具有限,进展缓慢。挖了很久都看不到王扶之等人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感到氧气不足,如果不能及时脱险,他们可能会死在那里。
就在危急关头,王扶之的"救命恩人"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平时让他讨厌的苍蝇,竟然成了拯救他们的希望。
正在救援工作中的工兵参谋宋汝州,突然发现了两只苍蝇从石块的缝隙中飞出来。他立刻感到欣喜,意识到这是一个关键的发现,他立即将这个情报传达给了沈铁兵,并明确了救援方向。
之后,大家齐心协力,迅速赶往指定地点进行救援。在8月3日的晚上11点,他们终于发现了奄奄一息的王扶之等三名战友。
王扶之听说自己能被成功救出多亏了那两只飞出来的苍蝇时,深感感激,将这个细小的生命也视为自己的“救命恩人”。
从此以后,王扶之再也没有杀死过一只苍蝇。这个经历深深地铭刻在他心中,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经过历任团长、副师长、师长和军参谋长等职务,王扶之于1964年晋升为少将,这是他军旅生涯的又一里程碑。
王扶之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展现出他对祖国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彰显了他对民族解放和独立事业的炽热忠诚。他的每一滴血汗都是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的成功而奉献的。
王扶之的经历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道路上,先辈们曾经经历了多少艰辛和辛苦。王扶之是幸运的,但也有许多战士牺牲在征程中,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如今,我们为自己生于中华之家而感到骄傲。在先辈们的努力下,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总量的约六分之一。我们应该铭记先辈们的奋斗和牺牲,继续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若以历史为镜,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与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对手交相辉映,只有中国依旧坚守在世界棋盘上,与新的对手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博弈。
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背后是无数华夏儿女顽强的民族意志。他们融入历史长河,奔向现在的辉煌时代。先辈们把历史的接力棒交给了我们,现在的中国依然不负所托,砥砺前行。
在和平安定的盛世年代,我们不能忘记王扶之这样的前辈,也不能低估自己的力量。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