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白城行】手工彩绘葫芦雕画工艺非遗传承人刘秀平:至纯凭匠心 至善为传承

时事   2024-10-08 14:01   吉林  


至纯是匠心,倾尽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至善是传承,让老技艺走进新时代、写下新篇章。近日,记者对家住洮南市、今年50岁的手工彩绘葫芦雕画技艺传承人刘秀平进行了采访,看看她是如何一边倾心于雕画葫芦的技艺,一边实现着“福禄”满人间美好心愿的。



刘秀平的曾祖父和母亲都是手工创作人,刘秀平从小耳濡目染。成年后,工作之余,刘秀平才想起家中存放的几个葫芦,并尝试在葫芦上作画、雕刻。尽管是“半路出家”,但经过与葫芦“朝夕相处”,也让小小葫芦绽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手工的温度,便是把祝福藏在一笔一划里。葫芦谐音“福禄”,有多子多福、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寓意。刘秀平在葫芦上走刀划针,在满足自己的爱好之余,也是致力于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呈现到葫芦上,让葫芦雕“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她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下,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葫芦雕刻手法,使其焕发出了与众不同的生机。起初,她使用废旧铜丝在葫芦上粘贴图案,虽然效果不错,但难以表现精细部位。灵光一现,她便产生了浮雕的想法,成品的效果果然出乎意料的好。刘秀平将自己制作的小葫芦送给朋友和同学,其中有位开饰品店的同学将其制作的《金陵十二钗》放在店中摆放,没多久就被客人高价买走,同时留下了订单和联系电话。



来自外界的正向反馈,让刘秀平更加坚定了走葫芦雕刻这条道路。在工作室里,刘秀平向记者展示了她的一些得意之作,从细腻的人物雕刻到生动的花鸟鱼虫,件件作品精妙生动。



“这些年来,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握着刻刀独坐,手握葫芦一刻就是好久。慢工出细活,雕刻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力、丰富想象力的过程,我享受这个过程。”热爱使得刘秀平在葫芦雕刻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2006年,刘秀平的彩绘葫芦雕作品入编国内工艺美术类权威杂志《天工》;同年,她的作品荣获第二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铜奖。2008年,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广电杯”评先表彰活动中,她的作品《葫芦雕刻》荣获优秀艺术作品二等奖;同年,她的作品在白城市国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2013年,刘秀平在获得省“文化艺术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同年,她的手工彩绘葫芦雕画工艺入选白城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7年,作品《八方送福招财灯》获2017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


如何让葫芦雕“活”在当代,刘秀平一直在思考和为之努力。她说:“葫芦肚大能容,它容得下世界,也容得下未来。”为使更多人看到、了解葫芦雕这项非遗技艺,自2010年起,刘秀平公益性发展民间传统技艺葫芦雕。她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推介艺术成果,有百余人慕名前来学艺、恰接业务。2006年,刘秀平开设辅导班传授葫芦雕技艺;2013和2014年,分别在洮南市第一小学、洮南市六小学开展授课,讲解葫芦雕的历史沿革、演示相关技艺、展现葫芦雕的魅力,培养传承未来的新希望。


历经多年努力与追求,如今刘秀平是洮南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白城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中国民协会员。她致力于将传统葫芦雕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创作出既有装饰性和使用价值,又有北方地域特色的彩绘葫芦雕工艺品。她创作的题材多反映民俗、民情、民风,充满着人间烟火气。刘秀平大胆将平雕、彩绘、镂空制作等技法融合,将瑰丽奇妙的色彩与恣意灵动的自然之美雕刻在葫芦上,赋予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 | 记者 刘莹/报道 张殿文/摄影/摄制 
编辑 | 吴冰       初审 | 苗金明
复审 | 张芙       终审 | 贾涤非




指尖白城
权威、民生、互动,打造白城人指尖上的第一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