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个“家”托起他们“稳稳的幸福”!

时事   2024-11-06 17:36   安徽  

上午9时,在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的润庐工坊内,围坐在木桌旁的几名员工,一手拿起桌上的小零件,一手掐紧塑料绳,然后按照顺序把一个个零件串在一起。


庐阳区双岗街道的润庐工坊内,现场员工在进行跳绳组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份简单的工作,但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份“易得”的工作。由于身体或智力有缺陷,他们曾很难步入职场。


一个“平等”的第二空间




润庐工坊是什么?创办者刘仁如说,“一个辅助残疾人再就业的地方!”
润庐工坊并不大,只是一个能容纳40名残疾人工作、活动的空间。但润庐工坊又很“大”:收纳了爱心便利店、菜鸟驿站,并配备了运动康复、就业技能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等心灵疗愈和技能提升的设施。刘仁如说,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庐阳区双岗街道的润庐工坊内的菜鸟驿站。

刘仁如本身也是一名残疾人,从小因为发烧没得到及时的医治,他落下了小儿麻痹的病症。
2011年,刘仁如创办了培训公司。2018年,刘仁如开始承办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技能指导服务,助力他们重返职场。2021年,在合肥市残联、庐阳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刘仁如作为社会力量承接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名字就叫“润庐工坊”。
刘仁如告诉记者,因为在润庐工坊的工作,让这里的残疾人除了能领取政府每月1650元的补贴外,多了一笔额外的收入,“目前这边收入最高的员工,合计各项补贴后可以拿到近4000元。”
残疾人王俊是这里的一名“老员工”。2021年,王俊刚来这里的时候,非常腼腆,也不太愿意和人交流。经过润庐工坊的技能培训和社会融入指导课程后,他已经能够与人交流。目前除了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外,他还能负责在门口的引导工作。


“重建”生活的勇气




成立润庐工坊,刘仁如需要考虑的东西有很多,创办之初,怎么给残疾人群体提供工作岗位就成了这里的首要难题。
“刚开始吸纳了将近30个工作门类,后面不适合的就逐步淘汰掉了。”刘仁如说,之前产量最好的是一个装配圆珠笔的工作,但当察觉到这份工作对动手能力差的残疾人“不友好”时,刘仁如还是选择了淘汰。时至今日,经过筛选,组装竹节跳绳、菜鸟驿站以及爱心便利店等工作适合运营。
员工在润庐工坊内的小卖部进行产品培训。

筛选工作门类的过程,也是一个接纳“伙伴”的过程。刘仁如从不心疼多项工作的“离开”,因为他更关心的,是可以让更多的残疾人“进来”。单一的盈利从来不是润庐工坊的目的,为特殊群体提供工作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这才是他的目标。
润庐工坊一方面为残疾人提供了锻炼肢体与脑力的工作,另一方面,来自不同地方的残疾人个体聚集在这里,让他们不再“形单影只”。残疾人在此得到的,除了就业本领,还有一份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小小的工坊不仅帮助了40个人,同时也帮助了这背后的40个家庭。”刘仁如说。


刘仁如的“同行”有很多




在合肥,刘仁如的“同行”有很多。
今年3月,在合肥市蜀山区琥珀山庄,琥珀街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试运行,并于5月正式打开就业的“大门”。14名残疾人在这里谋得一份工作,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有效提升。
7月31日,包河区残疾人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揭牌仪式暨包河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在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完成企业与残障群体的近距离沟通。
在合肥,就业辅助场所在许多地方生了根,工作机会对于残疾人来说,似乎也不再那么罕有了。
现场辅导教师对员工进行指导。

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合肥市已建设运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52家,安置1100余名残疾人就业,帮助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成为不一样的“角色”。




文字 |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书浒
摄影 |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浩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一审 | 吴弘;二审 | 束芳;三审 | 刘刚



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2009年11月8日创刊,坚持“主流、责任、权威”的办报理念。(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