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家庭关系的7种行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乐活   2024-11-29 06:01   福建  

心理学家恒子曾说:家庭和睦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守护好它,其他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家庭,却是整日争吵不休。

家庭成员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处理家庭纠纷上,最终越过越落魄。

一个矛盾不断、内耗不止的家庭,就是一座逃不出去的围城,没有硝烟的战场。



只有把家庭关系处理好,家人拧成一股绳,这个家才能不断向上走。

想要家庭和谐美满,一定要警惕这七种行为。

把糗事当谈资


电视剧《离婚女人》中,姜欣时常在外人面前揭露丈夫的尴尬瞬间。

在一次聚餐时,姜欣再次当众调侃丈夫动手能力欠佳,连简单的蒸饭都能失误,袜子也经常穿错,甚至有过穿着两只颜色不同的袜子出门的趣事……

丈夫颜面尽失,尴尬地拉着她欲离开,朋友们也纷纷劝阻姜欣。

然而,姜欣并未收敛,反而嘲笑丈夫在家中如同温顺的哈巴狗,只会讨好自己。

丈夫终于忍无可忍,当场提出了离婚。

一个原本完整的家庭,因此走向了破裂的边缘。

在外人面前谈论家人的尴尬事,无疑是家庭关系中的一大忌讳。

每个家庭都有其不愿为人知的秘密与隐私。

将亲人的隐私公之于众,只会深深刺痛对方,加剧家庭内部的矛盾与隔阂。

真正爱家人,就应学会换位思考,细心呵护对方的自尊心。

在外不揭家人短,当众不言家人过。

为彼此保留一份尊严与体面,家庭方能更加稳固与和谐。

把分歧当斗争

心理学家武志红深刻指出,人际交往中存在两种根本性的思维模式:

一种是“联结思维”,它强调双方的沟通、相爱、合作与相互认可,构建和谐的关系桥梁。


另一种则是“排序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总试图证明自己比他人更优越,事事都要争个胜负,分出高下。


遗憾的是,多数人的家庭关系,往往陷入了“排序思维”的泥潭。


在一个家庭中,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存在一个事事都要争强好胜的成员。他们胜负心极重,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分出个子丑寅卯,不惜以牺牲家庭和睦为代价,伤害着亲人的情感。


而那些真正擅长经营家庭的人,从不会选择与家人对抗。他们时刻关注着家人的感受,将情感的价值置于胜负之上,用心维护着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更多时候,家庭中需要的不是一个事事正确的人,而是一个懂得事事包容的人。

处处想占上风,到头来伤的是自己最亲的人。

不争输赢,互相让步,才是幸福家庭该有的模样。


把控制当爱


在今年的热门剧集《玫瑰的故事》中,黄亦玫与方协文本是一对人人称羡的才子佳人。

然而,方协文内心深处的自卑与扭曲的控制欲,却像一把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玫瑰,让她在这段关系中饱受煎熬。


出于对失去玫瑰的恐惧,方协文在玫瑰怀孕后,擅自做主剥夺了她热爱的事业,强行让她离职。他甚至让自己的母亲时刻监视着玫瑰,使她几乎陷入了抑郁的深渊。


当玫瑰回北京探望双亲时,方协文的猜忌与愤怒如潮水般涌来:

“你执意要去北京,究竟是为了什么?北京究竟藏着谁?”

“你是一个母亲!难道就不能安心待在家里吗?”


方协文自私地企图将玫瑰囚禁于家庭的牢笼,他这种病态的控制欲,让玫瑰逐渐迷失自我,心力交瘁。

终于,在无法忍受的压抑中,玫瑰勇敢地提出了离婚,结束了这段漫长的婚姻枷锁。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深刻指出:

当爱成为主宰,权力的阴影便悄然消散。而当权力肆意横行,爱的光芒便黯然失色。

在家庭关系中,无论是夫妻间的相守,还是亲子间的陪伴,若一方总是试图控制对方,干涉对方的每一个决定,那么家中流淌的爱意便会日渐稀薄。

最终,可能导致亲情疏离,家庭永无宁日。


把语言暴力当成交流方式


博主@一碗泡面曾分享过一个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性格追求完美的老艺术家,她对独生女儿的要求异常严格。

即便女儿学业成绩出类拔萃,她也总能挑出毛病,从不吝啬一句肯定的话语。

一次,她远赴美国探望在校的女儿,两人再次因琐事争执起来。

女儿含泪质问:“我是不是永远都无法让你满意?”

老艺术家却冷漠地反问:“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吗?”

言罢,女儿心如死灰,竟从阳台一跃而下,生命之火就此熄灭,再也无法挽回。

事实上,这位老艺术家在外人面前总是以女儿为傲,但面对女儿时,却总以冷言冷语相待,不是贬低就是指责。

“刀子嘴,豆腐心”,这句俗语成了许多人语言暴力的挡箭牌。

似乎只要出发点是好的,言语的刻薄与过分就可以被原谅。

尤其是在对待家人时,明明内心充满爱意,说出的话却如同锋利的刀刃,深深刺痛着亲人的心。

但语言暴力的本质不会因动机而改变,它给家人留下的,往往是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古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真正有教养、懂得关爱他人的人,绝不会带着负面情绪与挑剔的眼光,用“刀子嘴”去伤害最亲近的人。


把抱怨当倾诉


情感专家陆琪曾指出:

你在家中每一次的抱怨,实则是一场毫无规划、缺乏策略且突如其来的“情绪爆破”。

在生活的舞台上,情绪稳定的家人能够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如同倾倒废弃物一般,无休止地向家人释放负能量。

作家陈源斌在其小说《秋菊传奇》中,描绘了何幸福与王庆来这对曾经恩爱的夫妻。

为了家庭生计,他们携手步入城市,共同奋斗。

王庆来找到了一份开摩的的工作,却因缺乏营业资格而遭受罚款,车辆也被扣押。

归家后,他向妻子尽情宣泄着不满,抱怨自己进城后的种种不幸。

随后,王庆来在求职路上屡遭挫折,他再次开始埋怨社会现实,感叹自己在城市中立足之难。

他甚至将责任归咎于妻子,指责她不够体贴。

妻子何幸福因此沉浸在悲伤之中,终日以泪洗面。

许多人常常将抱怨与倾诉混为一谈,看似将家人视为倾听者,实则是在让他们承受自己的负面情绪。




生活中,谁都有郁闷烦躁、苦不能言的时候。

但是一味对亲人投掷垃圾情绪,只会给家人徒增烦恼。

久而久之,再和睦的家庭,也会变得分崩离析。

把越界当关爱



在品读《杨绛传》时,我邂逅了这样一段故事: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教育子女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分寸感,他从不强迫杨绛做任何事。


中学时期,杨绛各科成绩斐然,面临文理分科时,老师建议她选择理科。

然而,杨绛内心更倾向于文科,于是她征求了父亲的意见。

杨荫杭仅以一句话回应:“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选择你所热爱和感兴趣的。”


正是这句话,让杨绛毅然选择了文科,并从此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与杨绛的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中国式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为你好。”


诚然,他们为子女倾注了无数心血。但为何这份付出往往难以被理解,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如同仇敌?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边界感模糊,过度干涉。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无需满足父母所有的期望。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首要任务,是活出真实的自我。

因此,为人父母不仅仅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更需懂得适时且得体地从孩子的生活中抽离。

切莫让你的过度干预,将孩子塑造成思想贫瘠、灵魂空洞的傀儡。


把付出当成理所应当



在生活的日常里,我们常常陷入一个令人痛心的误区:

对他人微不足道的帮助心怀感激,却对家人持续不断的恩情视而不见,仿佛家人的奉献是天经地义,无需回报的。

电影《无问西东》深刻描绘了这样一幕:

刘淑芬与许伯常,一对从少年时期便结伴而行的夫妻。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刘淑芬宁愿自己只以枸杞水充饥,也要将饭菜尽数留给许伯常。

为了支持许伯常完成大学学业,她不惜日夜辛劳,外出打工挣钱,无怨无悔。

然而,许伯常却未能珍惜这份深情,他坦然接受着妻子的牺牲,反而因妻子文化水平的差异而对她施以冷漠与暴力。

这样的生活,让刘淑芬每日都沉浸在痛苦与自我怀疑之中,她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堪的人。

最终,刘淑芬带着满腔的怨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这时,许伯常才幡然醒悟,但悔之晚矣,因为再也不会有人像刘淑芬那样,对他如此无私地付出了。

请记住,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没有任何一种付出是理所当然、无需感激的。




家人之间亦是如此。

因此,千万不要让一个对我们全力付出的家人,感到寒心。

将心比心,从生活的细节回馈他们的付出,家庭氛围也会更加温馨。

周国平说:“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啊,要载我们穿过那么长的岁月。”

家,是身体的港湾,心灵的归宿,是我们抵御世间风雨的庇护所。

拥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之所向。

而一个家庭幸福与否,重在经营。

从今天起,请记得把坏情绪关在门外,把笑脸留给家人,多几分鼓励,少几分指责。

种下好关系的种子,这个家才会越过越好。


↓↓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与人相处之道!

画册
全方位展示,用缤纷图片、优美文字,组成富有创意、视觉美感的精美画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