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项目成果展示 | 202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术   2024-07-22 09:29   北京  



「编者按」为了鼓励和表彰在能源、动力领域对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充分调动广大能源、动力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能源、动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经向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备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自2023年首次举办,并初见成效。首届获奖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涵盖工程热力学、热机气动热力学、燃烧学、传热传质学、流体机械、多相流等各个分支学科。

现对首届获奖项目成果进行系列专栏展示,敬请关注!同时,2024年报奖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广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工作者及技术人员积极申报。


一 、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


纳米结构热量转换和输运的界面效应

获奖等级


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


清华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人


马维刚,樊傲然,缪婷婷,张兴


二 、成果简介

纳米结构热量转换与输运是微纳电子器件热管理、微纳器件自供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纳米结构由于巨大的比表面积,在构筑微纳米器件时会形成极高密度界面。界面处配位原子缺失和晶格畸变,界面处的杂质、缺陷,界面态和界面能级调整及界面对离子的阻挡效应,都会显著影响纳米结构的热量转换和输运。

本项目聚焦“纳米结构热量转换和输运的界面效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揭示了离子型热电转换中传质的界面效应和传质与传热的耦合机制,揭示了界面效应对纳米材料到其宏观体热输运性质影响的物理机制。作国际大会特邀报告10次,代表性论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Energy,ACS Nano,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Nano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期刊,国际知名期刊Joule在其Previews整篇推荐并评价代表性论文“Ionic Seebeck coefficient and figure of merit in ionic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2022, 3:101018)”“由于建立了评价材料热电性能的平台,这篇论文将无疑推动整个离子热电领域研究的发展(By establishing a platform to calculate the performance material, this article will definitely facilitate the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ionic thermoelectrics.(Joule, 2022, 6: 1976-1978))。”

项目组成员获得2018年国际传热传质中心三大学术奖之一的Hartnett-Irvine Award,2019、2022 年亚洲热物性青年科学家奖,2022年亚洲热科学与工程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2020年日本机械学会热工学“国际成就奖”等。


三 、主要创新点

1. 离子型热量转换中的界面效应(传质主导)

1.1 揭示了固态离子热电中离子在聚合物链间的温差驱动“络合-解络合-再络合”跳跃传输机制,将固态离子盐加入聚合物,开发出全固态离子热电,塞贝克系数达到20mV/K,并通过引入强电负性大分子成功调控至N型(-6mV/K),并揭示了其P/N型和伊士曼迁移熵的关系。

1.2 揭示了离子热电转换中的传热/传质耦合机制,建立了离子热电转换能量方程。考虑离子热电的电容器工作模式,推导出离子热电塞贝克系数和热电优值,建立了离子热电转换效率评价标准,与电子型热电转换显著不同。

1.3 实验发现并建立了纳米通道界面影响水流的空间分异理论:1.0nm以下为链状区,1.0-1.3nm为过渡区,界面粘滞力占主导;1.3nm以上为流体区,界面影响与流动阻力影响博弈。基于温度差/湿度差耦合驱动动电效应及纳米通道界面影响水流的空间分异理论,设计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多层级孔热电-蒸发耦合发电器件,110K温差,0.5mL水可产生2.13V电压。

2 纳米结构热量输运中的界面效应

2.1 一维纳米结构及宏观体中热输运的界面效应:实验测量了单根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束、碳纳米管阵列的热导率,发现热导率依次降低约1个量级,揭示了其下降机制是:碳纳米管宏观体中有效填充率低、碳管绕曲/不连续、杂质缺陷和管间界面影响,导致碳管宏观体热输运性能显著下降。

2.2 二维纳米结构界面热输运的直接观测:飞秒激光脉冲直接入射薄膜-基底间界面进行加热-探测,高时间分辨发现了界面应力波和导热的叠加效应,建立了界面效应叠加模型,同时获得薄膜/基底间界面导热和应力波的传播性质;飞秒级时间分辨直接观测到石墨烯/基底界面的载能子超快耦合过程,建立了超快耦合方程,获得了石墨烯/铜界面声子耦合系数。


四 、应用场景


研究成果应用于柔性高性能微型热发电器件制备,高灵敏度传感器开发及芯片热设计关键技术中。和华为、中兴、华大九天等公司开展了深入合作,开展了高时空分辨率温度和应力测量系统开发,基于界面效应的FCBGA芯片内部热阻分析与优化,可靠性热分析传递模型优化等。


往期推荐


工程热物理学会举行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
科普大讲堂·城市韧性:火灾研究前沿与挑战
科普大讲堂·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转型:机遇与挑战

编审 | 学会秘书处

热科学学报
热科学学报(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官方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创建,旨在分享本刊优秀稿件和发展动态,关注工程热物理领域研究进展,加强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