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张醒婵 | 音乐关怀专访

文摘   2024-09-14 11:30   中国香港  
156天做一张专辑,张醒婵几乎在独立音乐圈一夜成名。这张收录了17首歌的人生首专《Nono!》,把也许是最有生命力的25岁的自己永远留在了音乐里。
初听《Nono!》,万花筒般的曲风令你体感坠入了爱丽丝梦里的兔子洞,开启一场听觉奇幻之旅,而古灵精怪的女声,钩子似地牵着你体味每首歌的意识流、碎碎念。专辑里所有的声响都出自张醒婵一人之手。
Nono!》的听感冲击,掀起了独立音乐圈的热烈讨论,吸引主流音乐营销号的瞩目,甚至在海外也激起一阵骚动。专辑在网易云音乐的收藏量逼近一万(至截稿时为9778),分享次数4543,实体专辑引发乐迷争抢。
对一个完全没有市场基础和宣传铺垫的专辑和音乐新人来说,传播靠的是听者聆听之后的应激反应,仅凭口口相传,推火一张专辑,种种效应堪称乐坛奇观。
张醒婵何许人?
网络上留存着蛛丝马迹。高考后的暑假学起木吉他,那是张醒婵创作的起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本科,武汉大学的法学硕士,整个大学生涯她都活跃在音乐相关的社团,参加歌手比赛,玩着几支乐队。2023年研究生毕业时,她以一支视频总结了校园音乐时光。
个人的音乐作品是张醒婵心中的执念,她在UPEE专访里将个人专辑比作画画,张醒婵始终在想:只由我一人作出的画的全貌会是什么样的,会是什么样的呢?
她将影响自己的众多音乐风格杂糅进《Nono!》,边学边做,反复打磨,终于成型,终于有了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滋养她的繁多音乐里,影响最深的是苏打绿与东京事变,张醒婵承认自己的唱腔咬字都一定程度上内化了吴青峰、椎名林檎的模样。
长达61:58的专辑原是对人生片段的留念,做出来赠予朋友交流,孰料反响出奇。张醒婵凭借专辑《No,no!》得到了“CareForMusic音乐光荣2024上半年拔萃新声”的殊荣。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听听张醒婵的故事。
采写:麻乐 东耳
音乐关怀:除了你自己,做完专辑的第一时间是给谁听的?得到了什么反馈?
张醒婵:做专辑的后期给了几个好朋友听,情感方面她们当然是支持,音乐方面也有两个人给出过建议,让我更加坚定之前不那么笃定的元素要该斩的斩,该留的留。
音乐关怀:去年12月,什么事情触发了这张专辑的诞生?
张醒婵:之前就有25岁做出专辑的想法了,但是因为各种事长期拖延,某一天翻开时间轴,真正意识到“25岁马上要过去才幡然醒悟的。
音乐关怀:原本预期这张专辑会做多久?
张醒婵:从下定决心做专辑的那一天到25岁的最后一天,如果顺利,会小于等于156天。
音乐关怀:做专辑的156天里边做边学,学习的重点是什么?编曲?怎样学习?
张醒婵:音乐制作(比如混音)学的多一点,主要是看B站,偶尔看YouTube。编曲的学习更多的是自己在乐器上摸索尝试和实践。
音乐关怀:简介里写着“92天前有了真正的专辑概念”,专辑的概念是什么?
张醒婵:首先可以说这是一张同名专辑,只是此刻的被碎片化,被拆成了4个分身——对世界、对人际、对自我、对理想一一敲门,既是一个互联网,大众媒体的暴躁观察者,也偶尔保有抬头直视天空的烂漫,是一个浸泡在现实福尔马林的混沌空心人,也可能还残存一点理想的品质,这些多元认知折射出我企图保留一些主体性的愿景和身后这个破碎主观的后现代社会的冲撞。
由外向内,由外向内,我有方向性地打开自己,把情感实体化和色彩化来说就是,对外是直接的红色sg,再内是朦胧的黄色tele,可是你比较难以触碰到隐秘的黑色st和纯粹的acoustic guitar,就像听到专辑后半部分的人一定少于专辑前半部分,我也有意识地在选择一些真正能和此共鸣的同路人。(ps:其实歌词本的翻页设计也有在呼应这一点)。
“Nono”被标点分隔和本身带有的否定意味也暗示着自我剥离和自我分身,虽然这张专辑的风格要素比较多,但是人就是这么复杂和摇摆不定,我不费任何力气就能原原本本地拆解出了几个,终究,也只是太靠近这个时代罢了。
音乐关怀:专辑歌曲数量为什么这么多,是因为“15分钟在我的生命中真的太短了”?
张醒婵:这两个其实没有关联。
音乐关怀:照这样的创作速度,第二张个人专辑应该不是什么难题?
张醒婵:说不好,和个人身心状态、当下的中心任务、时间分配和音乐观念都有关系。
音乐关怀:做完专辑后对它的期待是什么?
张醒婵:我是不怎么抱着对外界的期待做这张专辑的,做完专辑就已经完成了我对自己的承诺。
音乐关怀:你的歌词有一种“意识流”色彩,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体会?是生活和思绪的记录,但很多时候又没有具象成某一件完整的事,通常什么会启发你来做词?创作上你有什么方法或习惯?
张醒婵:有的歌意识流,是因为收集类似的情感分支,把人罩在一个统一的情绪氛围里面,你沉浸,你感受,就够了,就已经完成了歌曲所想传达的了,而有的歌词有相对完整的主线,也是因为这样更能直击我思想层面的一些东西。什么都有可能启发作词,一瞬的念想我可能会抓住了放在备忘录里。
音乐关怀:“4”在专辑中有什么特殊意义?
张醒婵:我的4个分身,4把吉他,专辑4个分段,4种情感面向。对于我个人而言,甚至可以对应着四季。
音乐关怀:如何创造出编曲上的出其不意?是从你的认知积累里找片段?还是有什么其它的方法?
张醒婵:有的是积累,有的是灵光一闪。
音乐关怀:你怎样看待自己的嗓音和唱功?驾驭它是否有着十足的把握?
张醒婵:现场和录音室对我来说有的时候是两件事,现场的开放性和录音室的私人化属性不同,让我更需要调整自身,放开自己和积累现场经验。
音乐关怀:所有录音都是在home studio,一些歇斯底里的段落是否会扰民?你的home studio是什么样的?
张醒婵:我租的房子是学校的家属区老房子,墙很厚,隔音挺好的,有的时候我室友都听不到我在唱歌。
音乐关怀:这张专辑最令你头疼的部分是什么?
张醒婵:因为自己也就是个相对业余的独立音乐爱好者,有的时候你想说的无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充分表达,这个比较头疼。
音乐关怀:专辑里的管乐、弦乐,都是采样音色还是你自己的实际吹奏演奏?
张醒婵Midi
音乐关怀:这张专辑的开销成本是多少?
张醒婵:不算声卡、麦克风、电吉他、监听等设备,成本的话是0
音乐关怀:为什么不找其他的乐手帮忙演奏录制,而是每个音轨都完全自理?
张醒婵:第一是成本太大,不论是金钱还是沟通成本。第二是有的时候乐手们不一定能协助展现出我对音乐图景的描绘,那就尝试自己来。
音乐关怀:做专辑的日常一天通常是怎么度过的?
张醒婵:录音、创作、学习音乐制作轮番交替吧,并没有固定早中晚一定会干什么。
音乐关怀:做专辑的过程中,身边人的反应是什么?鼓励、同情还是将信将疑?
张醒婵:知道的人都会鼓励的。
音乐关怀:做专辑过程中的心情有怎样的波澜起伏?无助的时刻是怎样的?会无助吗?
张醒婵:每段时间的心情都不一样,有的时候起伏波动很大,有的时候反而会很平静。会无助,但是只能自助。
音乐关怀:“60天前的崩溃”是为什么?
张醒婵:专辑时间很赶,家里人又来问工作,以及那天没运动。
音乐关怀:为这张专辑流过几次泪?
张醒婵:没有统计过,也不太记得。
音乐关怀:这张专辑发布后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张醒婵:结交了新的朋友,也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可以这样被延伸。
音乐关怀:25岁为什么那么重要?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节点上发专辑?毕竟有很多人三十之后才实现了做专辑的梦想。
张醒婵25岁是研究生毕业和工作的节点,进入社会后的心境和生活其实难以预料,所以我只是在当下本能性地觉得该留下一些什么。第二是不想让自己再一直拖延下去。
音乐关怀:这张专辑说是想做出来送给几个朋友,对之前一个阶段的正式告别?是跟音乐的了断吗?但目前的反响和结果,是否让心情变得没那么决绝?
张醒婵:不是了断,只是一个对学生时代的总结,就算专辑没什么反响,我应该也还是会继续做。
音乐关怀:像这样单纯依靠音乐获得巨大声量的独立音乐人很少,以后也不会依赖社交媒体去宣传吗?(尤指微博和小红书)
张醒婵:目前不会。
音乐关怀:发专辑前完全没有考虑过宣传的事?
张醒婵:考虑过朋友圈宣传。

中央車站 RockHouse
中央车站公众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