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一直力挺李轩豪?

体娱   2024-11-05 09:23   广东  

>>> 大型围棋传奇小说《乌鹭传》


2024-11-04 17:58·悠远的钟声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棋迷,是中日围棋擂台赛期间加入到棋迷队伍里的,当时我正在读中学。我相信,棋迷队伍里,跟我情况类似的绝对占比不小。

我们见证过中国围棋的崛起。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擂台赛上,战斗激烈处汪见虹血洒棋盘,看漏一步棋导致赢棋认输后钱宇平一把扯开衬衣扣子飞溅,江铸久豪取五连胜,小林光一将中国六将一杆清,聂卫平铁闸三届九连胜,钱宇平力斩武宫结束比赛,等等,都是当年擂台赛的名场面。

我们也见证过中国围棋憋屈的幽暗期。中日擂台赛的余味未消,三国争霸烽烟又起。为聂卫平量身定制的应氏杯,巅峰期的聂卫平一路高歌猛进杀入决赛,孰料曹薰铉立马横刀,让聂卫平悔恨终生,也把中国围棋打入陪客的位置。

1990年聂卫平富士通杯不敌林海峰,1991年富士通杯决赛钱宇平弃赛。好不容易1995年马晓春喜捧双冠,随后又被李昌镐按在地上摩擦。韩国四大天王大杀四方,日本围棋偶有反抗,中国围棋则一直低眉顺眼,只有俞斌2000年捧得LG杯,随后又归于沉寂。

四大天王余威尚在,李世石又横空出世,更让人喘气艰难。等到少年成名的常昊终于熬出头喜捧应氏杯,中国围棋才开始吹响反攻的号角。随着古力雄起,和李世石形成对抗之势,又雨后春笋般冒出一冠群,中韩围棋才真正开始势均力敌的对抗。

回顾这一段,既是基于一种情怀,也是基于对围棋本身的思考。

毫无疑问,围棋是一项竞技运动,但又不仅于此,它同时也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与其它运动不同,任何人一旦真正喜欢上了围棋,那是终身不会舍弃的。因而围棋也就有了“木野狐”的美誉。

长期以来,运动员退役后大多选择上大学,如果继续留在本领域,学历和知识有助于此后的工作。如果转业干别的,读大学也是为未来的事业进行知识能力以及各种资源的储备。

此前,围棋棋手读大学也是如此。

直到李轩豪崛起。

李轩豪2008年定段,同期定段还有范廷钰、柯洁、杨鼎新、童梦成等名将,而李轩豪是定段赛第一名,这毫无疑问证明了他的才华与实力。然而此后李轩豪一直声名不显。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2015年他居然是通过高考上了西南大学,专业训练管理。

懂的都懂,考上大学与保送上大学的区别有多大。虽然他应该是走的特长生或体育生的路子,但文化分达不到也是不行的。

这也说明,他此前成绩不突出,原因当然是一边在练棋,一边在读书。否则,高考成绩是没那么容易拿到的。毕竟西南大学是211名校,哪那么容易上呢?而上大学期间,当然是学业第一,比赛第二。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上大学和下围棋,到底有没有冲突,或者说,可否相互促进?

如果说读大学真的、必然的影响下围棋,那么围棋就应该从文化的神坛被清除掉了,成为纯粹的体育运动。然而我坚信不是。李喆读大学读得很好,虽然他没有出成绩,但他学的是哲学,用以分析思考围棋,取得成就不小。

而一力辽和李轩豪则是实打实的读大学后才出成绩。

轩豪上的是211名校,辽神上的大学则名气更大。他就读的是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毕竟他还要接掌家族的传媒集团。

因而,当同龄人、同批定段者在斩关夺旗时,他们成绩平平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他们完成学业,带着大学学到的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模式,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围棋的研究与训练中时,当然就会突飞猛进,取得让人惊叹的成绩。尤其是李轩豪我们更为熟悉,2019年大学毕业后,围甲胜率就节节攀升。随后稳步迈入一流、超一流棋手的行列。

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棋手文化底子厚实,应该能取得好的成绩。知识和文化从来就不应该是棋手夺冠的障碍,而应是助力。

还有韩国吴侑珍,记得前几年有个报道,她也是开开心心的上学,同时练棋,成绩非常好。这至少证明,读书并不必然的影响下围棋,甚至对下好围棋还有帮助。

然而眼下,至少在中国,普遍认为下围棋跟读书是有冲突的,只能二选一。如果专心下棋最后成绩出不来,人就废了。这种想法我认为是偏见。

因而我一直力挺李轩豪,相信李轩豪,就是相信上大学对棋手是有帮助有好处的。轩豪取得的成绩越好,巅峰期越久,围棋生命越长,越说明他当年坚持读书、上大学越有价值。

关注今日头条

乌鹭传
每天为您精选最新的围棋热门资讯,这里还是大型围棋传奇小说《乌鹭传》的原创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