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在探测器有机玻璃球顶部拍摄的光电倍增管。
12月18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液体灌注启动,标志着该装置建设来到最后一个关键节点。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并进行其它多项重大前沿研究,实验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微子在自然界几乎无处不在。例如,一个典型的核反应堆每秒钟产生6万亿亿个中微子,超新星爆炸、宇宙线轰击大气等过程也会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钟有3亿亿个太阳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
自1956年直接探测到中微子以来,人类对中微子的探索与研究从未止步。其中,2012年3月,我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为中微子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科学界取得一系列发现,但中微子仍存在大量未解之谜。
探测中微子并非易事。中微子不带电荷、质量极其微小,并且几乎不与任何物质相互作用,穿透能力强,非常难以探测,因此也被称为“幽灵粒子”。
江门中微子实验就是用于捕获这些“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探测设备是一个有效质量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它位于地下700米深处。中微子由于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可以轻松到达这里,而宇宙线和外界其他干扰则被有效屏蔽。
在建设过程中,我国科研人员在国产新型光电倍增管、高性能液体闪烁体、超大跨度实验洞室等一系列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确保江门中微子实验性能优良。
12月16日拍摄的探测器。
12月16日,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院士(左)和江门中微子实验总工程师马骁妍研究员在池底检查施工情况。
12月16日,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院士(左)在池底检查施工进展。
12月17日在池壁拍摄的探测大气中微子的光电倍增管。
12月17日在池壁拍摄的探测大气中微子的光电倍增管。
12月18日,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院士(右二)和科研人员一起启动液体灌注。
12月18日,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院士(右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江门中微子实验总工程师马骁妍(右四)等在实验大厅检查液体灌注情况。
12月18日,科研人员在江门中微子实验液体灌注启动成功后合影留念。
摄影:金立旺
文字:张泉、陈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