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春佳节阖家团圆、喜庆欢乐的氛围背后,隐匿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供骤然中断,引发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血管阻塞、血液流变学改变以及神经细胞损伤等多方面病理生理过程。
急性脑梗死具有起病急骤的显著特点,往往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如同潜藏的“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为助力大家深入了解该疾病,我们精心梳理了28个核心问题,旨在帮助大家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与应对能力。
血栓如何形成这个问题回答就不多废话了,看图理解(图1)。图1
目前国内常用的溶栓剂为尿激酶、阿替普酶和瑞替普酶。1.尿激酶为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常导致全身性纤溶活性增高。2.阿替普酶及瑞替普酶为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可选择性激活血栓中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主要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对全身纤溶活性影响较小,且半衰期长,安全性高。1.起病时间应以患者最后一次被发现没有症状为准,所以对睡眠中起病的患者,起病时间应算作没有症状开始休息时。2.如果患者有一个较轻的症状随后逐渐加重,起病时间应从症状首发开始算。3.如果患者有一次TIA发作但完全缓解,随后又有第二次发作则起病时间应从新症状出来时开始算。1.静脉溶栓:仍是首选(I,A),IV禁忌的选介入可能合理(IIa,C)。2.血管内治疗7条适应证:4.5 h内接受了静脉溶栓,责任近端MCA(M1段)闭塞,能在6 h内进行。4.责任动脉MCA的M2、M3、ACA等前循环,基底动脉、VA,PCA等后循环闭塞的患者6 h内动脉支架取栓可能是合理的(IIb,C)。最新静脉溶栓的适应证(3 h内):①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急性脑梗死;②发病3 h以内;③年龄18岁或以上;④签署知情同意书;⑤NIHSS评分为4~25分。问题6:脑缺血6 min组织就出现不可逆坏死,为什么溶栓时间窗为3~4.5 h?
这个问题涉及到半暗带(图2)红色部分为不可逆梗死,几乎100%缺血,但蓝色部分可能只有50%的缺血程度,溶栓挽救的即蓝色部分,所以时间就是大脑,务必争分夺秒!4.有些大血管的闭塞单用静脉溶栓实际上是不够的,单纯的静脉溶栓可能不足以使患者获益溶栓益处:①血管再通;②防止进展;③改善血液流变学。1.超过时间窗3~4.5 h,时间越长,血栓越难溶解。2.深穿支闭塞,侧支循环差,血管细,溶栓药物很难到达血栓部位。4.一些脑血栓形成是在动脉斑块狭窄90%以上,溶栓后再通10%无法满足神经功能恢复。3.激活了血小板,导致高凝状态。(这也是溶栓后抗凝的原因)原有斑块存在处,再次成为血栓发源地。出血会有什么后果溶栓引起脑血管的主要危险因素:①溶栓治疗距离发生时间超过6~12 h;②溶栓治疗前CT已经显示大片脑梗死;③未控制的高血压(BP>180~200/100 mmHg);④溶栓药剂量过大;⑤临床病情太重,NIHSS卒中评分>25分(范围0~43分,正常0分)。机制主要有:①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凝血障碍(蛇咬伤);②缺血早期血管已受损,恢复血供后由于通透性增高而使血液渗出;③梗死后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而伴有再灌注出血。进展性脑卒中,指的是脑梗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继续加重的一种临床过程。进展的时间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十余天不等。发病率在20%~40%,致残率、病死率均较一般脑卒中高。造成进展原因:①血栓的扩展;②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③脑水肿,高血压高危,感染,心肺功能不全。1.脑白质脱髓鞘和腔梗都说明小血管有问题,意味着侧支循环不佳,影响溶栓的效果不佳。2.脑白质脱髓鞘和腔梗是小血管病变,会造成缺血,对脑血管屏障造成破坏,溶栓易出现出血,需要与家属交代清楚风险。1.颈动脉硬化也可能存在颅内血管动脉硬化,颈动脉是窗口。3.颈动脉斑块可破裂、出血、夹层致,动脉-动脉栓塞。图6
心源性脑栓塞,无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表现,突发心源性栓子脱落堵塞血栓,灌注有好到无,波动大,症状重,换言之出血转化风险高。常为陈旧性血栓,溶栓效果不佳,即使把核心栓子周围的新鲜血栓溶解,血管再通,但因栓子前移,仍会堵塞远端血栓,出现症状缓解后复发甚至加重。CT分辨率较MRI低,CT脑干有伪影。小量出血一定要重视,多人阅片,不要轻信口头回报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识别。体格检查与影像相结合,例如:伴有头痛鉴别。1.瞳孔:针尖样瞳孔,很可能是脑干梗死;瞳孔不等大,很可能是脑半球梗死。2.肢体瘫痪、病理征:给疼痛刺激,脑干梗死基本上是四肢体瘫痪、双侧病理征;脑半球梗死多是一侧肢体瘫痪,一侧病理征。问题23: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三者治疗有何区别?
1.脑血栓形成:动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抗血小板,调脂,脑保护。2.脑栓塞:动脉取栓,动静脉溶栓,减轻脑水肿,抗血小板,调脂,预防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脑保护,急性期不抗凝。3.腔隙性脑梗死:不溶栓,不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控制基础病变。问题24:双眼凝视,就应该考虑大面积脑梗了?能说说病理机制吗?
额中回后部病变:①刺激性病灶,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②破坏性病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时间窗大于4.5 h或6 h,溶栓后血栓没了,血管通了,但已然造成不可逆改变,病灶和症状会持续存在。即使不溶栓,保守治疗,在血流冲击,自身保护性调节的作用下,血栓也有可能崩解,自溶。我们称这个叫无效再通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时间窗内动脉,血管再通堪称完美,明天一复查CT,还是大面积脑梗。对于无效再通,因为己经造成不可逆改变,梗死区细胞电生理,细胞形态已经破坏,这时血管再通,会显著增加高灌注及出血转化的风险。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抗凝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2.关于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IV级推荐,D级证据)。3.特殊情况下溶栓还需抗凝的患者,应在24 h后使用抗凝剂(I级推荐,B级证据)。4.同侧颈动脉狭窄者,用抗凝剂待研究(Ⅱ级推荐,B级证据)。对需要抗栓治疗的患者,可于出血转化病情稳定后10 s或数周后开始抗栓治疗;对于再发血栓风险相对较低或全身情况较差者,可用抗血小板药物代替华法林。
图7
问题28:已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否可溶栓治疗?
7.血压过高:(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9.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其他情况。10.48 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上限)。11.已口服抗凝者,INR>1.7或PT>15 s。12.目前正常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各种敏感的实验室检查异常(APTT、INR、血小板数、ECT、TT或恰当的Xa活性测定等)。14.CT提示多脑叶梗死(低密度影>1/3大脑半球)。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来 源:神经时讯
联系方式:
学会副总干事:黄老师 15712954057邮 箱:lnxgb2015@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