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给力——政治局会议释放八大积极信号

财富   2024-07-31 22:11   四川  
文:任泽平团队

来源:泽平宏观(ID:zepinghongguan)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表述更为积极:“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
未来政策发力可期,释放八大积极信号:
第一,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近期,央行降息动作密集。当前政策重心向稳增长、稳就业倾斜;未来财政政策将在消费、投资、就业及化债方面加力。

第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破产退出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防止和纠正一些地方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第三,扩内需、提振消费、大力度推动设备更新。通过提升服务领域的消费来推动整体经济增长,如养老院、护理中心、育幼服务等;扩大内需的措施还可考虑定向发放消费券、税收减免、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

第四,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关键。

第五,继续高水平对外开放。对自身,降低关税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开放格局;对世界,深化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

第六,消化存量、优化增量,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为优化存量,去库存,可考虑组建住房保障银行,收购开发商库存用于保障房;长期看,以“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租购并举、房地产税和租购并举”为核心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央行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方向是对的,但3000亿资金规模较少,1.75%的资金利率叠加配套融资和运维成本,总体成本较高,而当前租金回报率2%以内,地方收购动力不足,可以通过降低再贷款工具成本,降低配套资金比例,以覆盖资金成本,提高地方积极性。

第七,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4月12日,国务院第三次发布新“国九条”,意在严监管、防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弥补制度短板,核心在于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市转变为投资市。

第八,就业优先,织密社会保障网。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促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保支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1  总基调:持续加力,更加给力,储备新一批增量政策

经济基本面上,政治局会议判断“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

二季度经济放缓,物价低迷,名义GDP增速弱于实际;上半年GDP名义增速4.0%,实际增速5.0%。下半年稳增长压力仍较大。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回暖是上半年经济支撑项,但受全球制造业复苏和贸易摩擦影响,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

下半年政策取向更为积极,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相比于一季度政治局会议强调“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本次会议新增“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表述,未来政策发力可期。

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财政扩张扩大总需求,同时加大对新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货币配合,迅速、大力、重落实。解决就业、提高工资和收入预期,畅通“消费--生产”循环,提高微观主体活力。

中国经济潜力大,相信经过一系列务实有力的措施,一定能推向复苏。


2  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会议提出,“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期,央行降息动作密集。当前政策重心向稳增长、稳就业倾斜,我们正面临新一轮宽松周期。继7月22日OMO、LPR、SLF统一下调10bp后,7月25日央行宣布MLF降息20bp,月内两次开展MLF操作实属罕见;同时,国有六大行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根据存款期限下调10-20bp不等。虽然经济仍面临多重目标约束,但可以看到政策积极腾挪空间,释放明确稳增长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未来财政政策可继续在消费、投资、就业及化债方面加力。如推行减税政策,提高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鼓励居民消费;继续加大基建投资,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加大政府采购力度,购买本地产品及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促进科研成果落地;扩大社会保障支出,提升社会稳定性;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一揽子化债方案来防风险。

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总量上,财政适度加力。今年广义财政支出规模为“4.06万亿赤字规模+3.9万亿地方专项债+1万亿新增不列入赤字的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去年四季度发行的特别国债+PSL”。

节奏上,上年年发行速度进度偏慢,预计后续将加速。去年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资金已全部下达,专项债发行偏慢,截至7月底,新增专项债发行17749.39亿元,发行进度仅快于2021年。

后续财政支出将提速:一是据发改委,“推动所有增发国债项目于今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二是,下半年专项债有望加速,稳增长推动下,三季度有望成为专项债集中发行窗口期。三是,下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或逐步投入,形成增量;超长期特别国债目前已研究起草方案。

在重大战略任务方面,设立灵活专项资金。政府明确将这部分财政支出重点用于支持国家关键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确保国家在关键领域有足够的财政支持。

“要完善和落实地方一揽子化债方案,创造条件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

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需要深化改革,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金融等关系。推动财税体制变革、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配、简政放权、深化金融监管改革、推动债务体制改革、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


3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破产退出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防止和纠正一些地方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改革创新和公平竞争中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了“56789”的重大作用,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未来继续加强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完善法律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法治,适当约束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正常经营的干预,将更多领域向民企、外企开放,实施负面清单制,“法无禁止即可为”,提升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4  扩内需、提振消费、大力度推动设备更新

会议提到,要“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

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扩大使用范围,提高中央支付比重,激发地方落实积极性。

7月2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财务监管与运行评价局负责人称,未来五年中央企业预计安排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总投资超3万亿元。

新旧动能过渡期,设备更新将有力支撑固投。202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根据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按25%增长计算,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应达到5.5万亿元。此前发改委也初步估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年投资规模会增长到5万亿元以上。6月以来各地陆续部署和梳理国企大规模设备更新路线图,国企设备更新有望快速形成实际投资,持续有力支撑固投。

“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

目前消费整体疲软,服务消费动能减弱。二季度经济放缓,GDP环比弱于一季度,二三产业增速下滑。二季度GDP实际同比4.7%,较一季度下滑0.6个百分点;环比0.7%,低于一季度0.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实际同比分别为5.6%和4.2%,分别低于一季度0.4和0.8个百分点。

通过提升服务领域的消费来推动整体经济增长。服务消费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如养老院、护理中心、育幼服务等。

扩大内需的措施还可考虑:对低收入家庭和养老育儿负担重家庭定向发放消费券,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刺激零售和服务业;提供税收减免、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降低居民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率,减轻居民税负,提高可支配收入;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鼓励企业增加招聘和提高员工工资水平;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提高社保、医疗等方面的补贴标准,确保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增加居民消费信心。


5  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会议提到,“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关键。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重要的上游投入部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传统制造业,降低运营成本,扩展应用场景。

三是,“人工智能+”,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数字基础设施是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主要涉及5G、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基于此类技术形成的各类数字平台。

“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瞪羚企业,指在创业后迅速成长、跨过“死亡谷”的中小企业。它们通常在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表现突出,进入了高速成长阶段它们的特点是个头不大,但成长速度快,像瞪羚一样跳得高、跑得快。

独角兽企业指那些成立时间不长(通常不超过10年),但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公司。支持此类企业,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帮助它们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进一步壮大和提升竞争力。

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内卷指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或组织通过增加投入来竞争,但整体效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就是要避免企业之间通过不合理的手段(如价格战、过度营销等)进行竞争,从而损害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让市场发挥作用。优质企业能够获得更多资源和市场份额,而低效企业则会被淘汰;强化这一机制,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同时,要为那些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企业提供退出市场的途径和支持。包括政策引导、经济补偿、再就业培训等措施,确保这些企业能够平稳退出市场,从而腾出资源给更有竞争力的企业。


6  继续高水平对外开放

会议提到,“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举措,促进利用外资企稳回升”。

降低关税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开放格局。2023年,我国总体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至7.3%。2023年10月,我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未来可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加快推进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要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要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对世界,深化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7  消化存量、优化增量,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会议提到,“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做好保交房工作,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目前房地产市场仍较疲软。517房地产组合拳出台后,商品房销售和房企资金到位情况降幅缩窄,一二线城市房价有筑底迹象,但仍在低位。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14.5%和-14.3%,分别较5月降幅收窄6.2和12.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15.2%,较5月降幅缩窄6.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11.0%,较5月持平;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5%、0.7%和0.6%,其中上海上涨0.4%。房地产市场底有赖于居民购买力和预期的改善。

为优化存量,去库存,可考虑组建住房保障银行,加大收购开发商库存用于保障房的力度,降低相关结构性工具利率。央行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方向是对的,但3000亿资金规模较少,1.75%的资金利率叠加配套融资和运维成本,总体成本较高,而当前租金回报率2%以内,地方收购动力不足,可以通过降低再贷款工具成本,降低配套资金比例,以覆盖资金成本,提高地方积极性。

长期看,以“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租购并举、房地产税和租购并举”为核心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


8  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

会议提到,“要统筹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4月12日,国务院第三次发布新“国九条”,意在严监管、防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弥补制度短板,核心在于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市转变为投资市。新“国九条”有九大亮点:一是明确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导向,二是发行制度迭代升级,三是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四是加大退市监管力度,五是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六是加强交易监管,七是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八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九是加快资本市场法制建设。

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根本上是把股市从融资市变为投资市,让投资者在长期能赚到钱,让股市回归到公平公正法治的轨道上来。把股市从融资市变为投资市,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提振股市信心,助力经济复苏,可考虑:1)加大机构投资者配置力度,发挥价值投资者的“压舱石”作用;2)降低或取消交易税费,提高市场活力;3)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共享发展红利;4)多管齐下,推动资本市场配套改革,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退市常态化、投资者保护等。

只要保护好投资者利益,让投资者有赚钱效应,股市的繁荣发展完全可以期待。如果股市起不来,长期低迷不振,就会一潭死水,打击信心。只要股市繁荣发展,投融资活跃,投资者有信心,就可以实现支持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硬科技等重大战略。


9  就业优先,织密社会保障网

会议提到,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2024年6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3.2%。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上升到1179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创下历史新高,就业压力还将持续。

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促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可以1)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2)职业培训。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3)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要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保支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型消费潜力巨大。我国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2022年为3.0%,欧元区为19.6%(2023年),日本为21.0%(2022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7.0%,低于OECD国家(60.3%),其中,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分别为55.6%、68.8%、61.9%和48.1%。

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鼓励生育。1)从税收优惠、托育服务、教育投入、女性就业权益、辅助生育等方面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2)从社保支持、延迟退休政策、养老金融产业等方面打造高质量养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初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再分配方面,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

正商阅读
原《政商阅读》改名为正商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