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呈现高密度、常态化的态势,发射任务周期大幅缩短,中心某部门着力把航天测发能力的提升摆在了首要位置。
发射场作为火箭测试发射前沿阵地,时常呈现多星多箭同时在场、多发任务交织并行的状态,只有与时俱进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高效率实现发射能力的提升。
为此,该部门在中心党委大力支持下,建成了集教学、训练、创新于一体的航天发射综合训练中心。无论是新入职人员基础理论教学,还是岗位人员的进阶升级训练,或是核心团队在这里孵化的最新科研成果,在这里几乎可以满足科技人员所有需求。
火箭卸车训练、箭上仪器安装训练、燃料加注训练......发射场所有系统的全部流程,综合训练中心都有专门的训练区域供岗位人员来开展实装训练活动。来到综合训练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火箭总装总测训练区内被操作平台包裹着实装训练的模拟训练箭。岗位人隋润华和李蒙正在火箭二级操作平台进行火工品安装训练,准备好火工品安装相关工具、拆下电爆管模拟件、缓慢放入槽内、打好力矩……与此同时,火箭动力与加注系统训练区,加注技师刘华兵正带领加注专业岗位人员进行加注系统原理教学和实装训练,让大家进一步熟悉自身岗位总体工作情况,掌握加注工作流程。
“过去在发射场,像这样几乎完全模拟任务进行的操作训练几乎不可能开展。”箭上专业工程师雷富贵说,不论新入职岗位操作手,还是任务定岗的一线操作人员都需要借助简易训练台来进行训练,训练效率不高,培养一位合格操作手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随着航天发射综合训练中心常态化运转,发射场人才培养形成了系统化训练模式,按照人员能力不同,建立分级分层组训机制,以流水线方式批量孵化培养航天测发人才。
“新入职人员,进到相应训练区之后,按照先理论,掌握原理,再掌握最基本操作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再模拟上岗的真实情况进行操作训练,熟练之后,就能够模拟真实任务的综合演练。通过以上的训练,基础的操作岗位,可以在3个月内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科技人员贺鹏举介绍道。后续,该部门将把航天发射综合训练中心打造成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创新的实践基地,全面推动中心航天测发能力提质增速。
来源 | 大漠问天
作者 | 王明艳
编辑 | 倪佳晨
校对 | 李文辉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