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陈碧美来到平和县大溪镇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打那时起,“服务群众”便成了她心里最重要的事。无论是日常接待,还是解决群众的需求,陈碧美总是笑脸相迎。在她看来,党群服务工作就像一颗基层“螺丝钉”,筑牢的是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善于沟通的陈碧美,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走访群众家庭。在一次走访中,陈碧美得知庄上村的陈女士一家因女儿琦琦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陷入困境。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驱车前往庄上村。当陈碧美看到被病痛折磨的琦琦和心力交瘁的陈女士一家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握住孩子奶奶的手,坚定地说:“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们渡过难关。”
时间就是生命。陈碧美迅速行动,联合镇党群服务中心、妇联、社事办等部门,现场办公,为琦琦争取到了一次性3000元的社会临时救助。还向县、市妇联相关部门成功申请到1.3万元补助,并在政策范围内协调将该家庭纳入低保范围,有效缓解了陈女士家的燃眉之急。
这次经历让陈碧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群服务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务,更是一份责任,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中,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与心声,才能精准服务到点上。“作为基层党群工作者就是要通过服务群众,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这份决心,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融入了陈碧美的日常行动中。
四年来,她始终秉持“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疾苦。无论是儿童、老人,还是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她都视为自己的亲人,倾尽全力为他们筑牢兜底保障防线。她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作为大溪镇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陈碧美深知,仅凭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创新才是提升服务效能的核心。
大溪镇地处平和县西南部,多山地丘陵,村落分布疏散,部分偏远山村距离镇区十多公里,居住者多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面对这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陈碧美带领团队以方便群众办事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和创新便民服务的新模式、新路径。
她带领团队在全镇26个村(居)设立了便民服务站,组建帮代办队伍,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解决偏远山村群众办事难问题。
面对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难以享受线上服务的问题,陈碧美协调相关部门优化流程,下沉片区,开展贴心帮代办服务。同时,她运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机制,提供“一站式”“妈妈式”服务,确保服务事项零积压。
为更高效帮助群众解决问题,陈碧美还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并协调通信部门改善网络条件,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保障服务过程零障碍。
如今,大溪镇群众均可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还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认可。陈碧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陈碧美始终牢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原则。在协助创建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的工作中,她积极建言献策,为平和县文旅事业添砖加瓦。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情况,她冲锋在前、义无反顾。2023年9月6日的夜晚,面对“海葵”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威胁,陈碧美毅然决然地表示“宁愿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她利用微信等媒介紧急线上部署,通过广播喊话,深夜带队巡查,鸣锣警示,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用实际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陈碧美就是这样一位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党员干部。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陈碧美表示,将继续坚守初心、担当作为,用汗水和智慧,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党群之间的“连心桥”愈加坚固。
☉本报记者 黄远林 陈铃清
本文发表于11月8日《闽南日报》
🏃🏃🏃
*本文版权归平和新闻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