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获得者 | 研究生王昶:恒者行远,思者常新

教育   2024-12-24 20:44   湖北  

王昶,中共党员,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师从戴武斌教授,硕士期间主要围绕固体发光材料-稀土掺杂荧光粉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Laser & Photonics Reviews》、《Inorganic Chemistry》、《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等期刊上。2022-2024年期间曾担任研究生学生助理、实验室安全员,荣获研究生一等、三等学业奖学金、2023-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回首:与材料的不解之缘

王昶与材料的缘分,起源于六年前的一次招生宣传。高考结束后,他也曾陷入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迷茫,直到在武汉工程大学的宣讲会上,材料学院老师们的介绍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材料这一学科的魅力。“我听到的不是枯燥的数据,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将武工大的材料科学专业定为第一志愿。进入大学后的他,积极向下扎根,吸收养分,刻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前往赤壁市开展支教活动。四年的学习生活,不仅让王昶锻炼了自身,也让他坚定了在武工大继续深造的信念。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王昶,遇到了自己的学术引路人——戴武斌教授。在戴武斌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积极参加各项课题,与导师、同学们积极交流,让他对于材料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最终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固体发光材料。


奋斗:科研路上脚踏实地,不断探索

在科研的道路上,王昶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敬畏与热爱。一开始的科研之路,并不如王昶设想的那样顺利,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身份转变,也让他措手不及。但他始终坚持对材料学科的热爱,在师长的悉心指导下, 王昶很快转变了自身的心态,并定下了自己未来三年的学习目标——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他认真归纳总结,将文献中的创新点和方法整理在笔记中,逐渐形成了清晰的知识框架,并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研究课题。

在研一下开展第一个课题时,由于是初次接触高难度的科研任务,老师的高要求、实验操作的高难度都让王昶压力倍增,但他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面对实验中的每一个问题,他总是刨根问底,不断吸收养分,提升自己的科研技能。实验设计中,他追求严谨细致,注重每一个实验步骤和细节,每当实验结果不如预期,他会第一时间反思总结,并积极与导师及师兄师姐讨论,修正方向,优化实验方案,这种开放的学习心态和解决问题的韧劲,获得了导师的认可,“王昶是一位科研态度严谨、思维敏捷且执行力极强的学生。他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能高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正是这种脚踏实地,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陪伴着王昶走过了两年半来的科研时光, 让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收获:今天的努力,明天的成就

正是这种行远自弥,笃行不怠的人生态度,让他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他从研一开始参与多项课题研究,目前已发表SCI一区论文3篇,三区论文1篇:《Photoluminescence Tuning of Stable CaYGaO4: Bi/Eu via Compositional Modulation and Crystallographic Site Engineering for nUV wLEDs》、《Photoluminescence of ceramic Ba2Mg(PO4)2: Ce/Mn/Na/Sr phosphor: Site occupation, energy transfer, charge compensation, and alkaline-earth-metal-ions blending study》、《Insight into Structure, Regulatable Photoluminescence of Stably Self and Codoped Phosphor Ba3Y2B6O15: Dy/Eu for nUV wLEDs》、《Color tunable single-phase cyclosilicate KBaScSi3O9: Eu2+/Tb3+/Sm3+ for n-UV pumped wLEDs.》,分别刊登在《Inorganic chemistry》、《Ceramics International》、《Laser& Photonics Review》、《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上。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自奋蹄。”如今的王昶,更加自信沉稳,面对未来,他与材料的故事仍未完待续。

国奖采访

Q

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科研和学习日常吗?

A

      在平常的科研和学习过程中,我严格保持着导师的时间要求,没有其他事情就在办公室和实验室。我的科研日常总体来说就是:阅读文献,做实验,分析处理数据,绘图,以及撰写文章。除了科研,我认为学习也非常重要。保持每天一定的学习时间,深入学习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学习和科研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盲目的埋头苦干,我也会经常与导师和优秀的同学进行交流,开拓自己的思路。

Q

在追求学术的同时,你有什么独特的方法保持学业和个人生活的平衡吗?

A

      在追求学业的同时,保持学业与个人生活的平衡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认为适当的劳逸结合,能够使我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释放一定的压力,更好的激发我在科研上的动力。具体来说,首先,我会合理分配学习和娱乐生活的时间,每周制定我的学习时间表和学习任务,进行高效的学习,确保任务完成后,会剩余一两天的时间休息放松,确保自己能够得到恢复。其次,我觉得身体才是努力的基础。每周我都会抽出至少两次时间跑步或者打羽毛球,通过运动减轻科研压力,保持精力充沛。最后,在科研工作之外,我还会保持一些兴趣爱好,比如阅读、旅行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从科研的高压状态中抽离出来,保持更广阔的视野和创意思维。

Q

在科研期间你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可以给学弟学妹一些建议吗?

A

      科研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遇到的困难不胜枚举。我个人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验失败与不确定性:在实验过程中,有时候由于不可控因素,实验数据无法重复或者不符合预期。但我会从失败中寻找问题,逐步调整实验方案。有时候是方法不当,有时候是设备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会记录每一次实验中的失败,反思原因,并进行改进。

      2.寻找可行性的课题:对于我来说,需要自己研究开展多个课题,但确定一个课题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是一道巨大的门槛。我会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比如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抓取其中的创新点,做好归纳总结,学习文献中的亮点,参加学术讲座,与导师或同行交流,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

      3.时间压力: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多项任务并行的情况,时间压力很大。这个时候,我会合理规划每个任务的优先级,确保最重要的事情先做,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分配给其他项目。

      4.文章投搞的阻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科研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发文章,在我发文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屡投被拒是整个过程中的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及时审查文章的问题,分析拒稿原因,以及多角度多方面的对审稿人的问题进行详细合理的回复。

通过我的经验,我的建议是:

保持耐心:科研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需要耐心去面对每一次失败与困难。每一个困难背后都有机会成长。

及时调整心态:不要把失败看得太重,学会从中汲取经验。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才能更好地迎接下一个挑战。

善于沟通与求助: 当遇到瓶颈时,及时寻求导师或同学的帮助。学术交流不仅能带来新的思路,也有助于自己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成长。

      总之,科研的路上充满了挑战,但每一次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和进步都是值得的。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保持好奇心、耐心与韧性,勇敢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

来源:材料学院

图片来源:王昶

文字:张子悦、王昶

排版:吕灿美

编辑:张子悦

责编:张茜

审核:马科

武汉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哦~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学院官方公众号,发布学院最新动态,积极传播正能量,带你看不一样的材料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