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兴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教育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构建了课堂教学、基地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打造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样板。
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建合力
一是注重校际联合共事。充分整合辖区内中小学校教育资源,链接校内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学生会,强化校际共建共享、共育共联。由市委统战部牵头,市教育局成立“宜兴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兼职辅导员班”,92所学校加盟,在优化提升组织覆盖、阵地功能上持续用力,10所学校“红石榴家园”强化协同共事,做到资源共享、内涵互补、载体互通,不断加深对协同育人办学理念的有益探索。
二是注重统战联建共建。采取跨领域共建、多主体共融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搭建中小学校与关工委、民族团结促进会、紫砂行业协会、市民主党派、工商联交流互动桥梁,创新性提出“护苗·绿书签”行动、“暖心结对”“红石榴班车”“助学帮困”四大举措十个合作项目,统筹统战条线各方资源,精准对接施策,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区域延伸、内容拓展,惠及学子2000多名。
三是注重家校共育共培。坚持“德育渗透”,学校通过“立德、育心、践行”完善德育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创新学生成长教育。开展 “夸夸我们的民族”“竹编竹扇舞”“妙笔绘团结”“心·画面”等具有民族特色活动50多场。利用宜兴市网上家长学校,构筑各族青少年成长共同体,更好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营造民族团结家校共育的良好环境。
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教活力
一是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对照《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国家统编教材学科教育。坚持课题推动,学校立项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棋娃争星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评价模式研究》,以“星卡”为激励手段,实施多元化、全过程激励性评价,促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一体推进,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二是融入校园文化宣传建设。以文化滴灌、思想浸润为重点,坚持“环境氤氲”, 以“学棋艺、悟棋道、树棋品、促素质”为活动宗旨,倾力打造“沐光同行,和合共生”的育人文化环境,力求润物无声。搭建“一厅一堂一园一廊一墙二楼道”民族文化宣传套餐,展现家乡民族美食特产、不同民族孩子风采、劳动实践基地。利用晨会课、“国旗下讲话”“筱园红领巾广播”“暖心港湾”等,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手抄报、颂歌赛、学礼仪等活动60余场,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植入学生们的心田。
三是融入特色阵地示范创建。针对学校不同教育模式,不同学生年龄结构、兴趣爱好等特点,创建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融合模式,倾力打造东有“民族情,中国心”儿童绘画乐园、南有各族学生紫砂入门实操场馆、西有“苔米花开”实践基地、北有“石娃苑”民族少年宫、中有“海棠石榴红”共育平台,从而充分发挥特色主阵地功能,共学共享共育,拓宽宣教渠道,激发民族团结进步活力。
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品牌魅力
一是以文化互鉴促交往。依托阳羡生态度假旅游区、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吴冠中文化馆、蜀山古南街等,常态化开展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活动,先后承办四届“遇见宜兴”海峡两岸青少年陶文化体验营活动、“五色土”的精彩艺术—五洲华裔青少年文化碰撞2场、“蜀山声乐专场音乐会”文艺汇演,青少年夏令营5场,实现了各族青少年空间共聚、文化共享、心理共识,有效推动“三项计划”落地见效。
二是以文化走亲促交流。通过整合社会、企业、村(社区)等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平台载体。以举办“诗画田园”江苏省文艺志愿者走进宜兴暨东坡诗意书画展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青少年“东坡文化探寻之旅”4场。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连续7次“均陶非遗”走进中小学校,让学生对话均陶技艺制作。举办“国蕴润童心”主题书画展10场,通过学生的笔触,向观众展示国风之美,进一步造浓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氛围。
三是以文化传承促交融。赋予宜兴强大文化内核,围绕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文化阵地服务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路径。遴选东坡书院、徐悲鸿纪念馆等15个文博场所列入首批精品研学和国情体验线路——“阳羡山水甲江南·海外青少年文化感知线路”“太湖西岸的璀璨明珠·港澳国情精品研学线路”,让300多名海外华裔大学生、江南大学港澳台学生在“情系江南 筑梦远航”研学活动中走进宜兴,从而增进“五个认同”,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供稿:民族科
初审:陈敬良
终审:王宜澄
发布:陈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