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线”,合肥这样守护……

时事   2024-11-08 19:05   安徽  

燃气、供水、电网、桥梁……

这些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础设施,

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

它们是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

被喻为“城市生命线”。


从2015年起,

合肥市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

搭建起了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屏障”。


11月7日,

记者跟随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安徽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

深入探访我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科技手段实时监测保障安全



11月7日上午,包河大道高架桥上车辆川流不息。作为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区的“交通要道”,全长8.5公里的包河大道高架桥部署了46个监测设备,一旦出现超载、受损等危险,系统就会自动警报。
“该处是紫云路口跨线桥,周边交通流量大,人员密集。为此,我们对桥梁主梁、墩柱、伸缩缝、支座等进行重点监测,通过以上设备实现对桥梁结构响应数据的实时感知,并进行分析预警,保障桥梁安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李舒介绍,除此之外,他们还选择了风险较大的繁华大道、花园大道、锦绣大道及部分独墩匝道桥进行监测。

燃气安全事关千家万户。当日上午,在广西路与洞庭湖路交口的一处燃气井边,合肥市城市生命线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监测设备进行日常养护。



打开燃气井盖,可看到井洞内安装有智能可燃气体探测仪。“这种探测仪可以探测出鼻子闻不到的微小泄漏,实现极高精度的额探测。”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龙飞介绍,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性能指标,主要依赖于这个探测仪有一颗合肥“芯”。
“通过攻克关键技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成功自主研发了这颗国产化可燃气体探测芯片,打破了国外在气体探测领域前沿尖端技术的垄断。”侯龙飞说道,自系统运行以来,已成功预警燃气泄漏事故492起,较好保障了合肥市燃气管网的安全运行。

一个个传感器,就像一个个哨兵,默默坚守岗位,保障监测范围内的桥梁、供水、排水、燃气及热力管线等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避免造成城市安全事故的发生,牢牢拧紧城市烟火气的“安全阀”。通过它们,可以实现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最终立体呈现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一张图”。



“城市生命线”加快国内外落地推广



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工作人员正时刻关注各类数据的变化。

巨大的电子屏上,显示着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的实时监测情况,根据数据的变化,工作人员作出分析和研判等。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介绍,目前,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及其孵化企业拥有各类科技产业人才1500余人,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消防安全、激光传感装备、安全新材料等18个实验室。
守护好城市“生命线”,即是守护好城市烟火气的“安全线”。借助城市生命线工程,合肥市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管理实现了从被动解决到主动防控的转变,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
目前,合肥已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实时监测137座桥梁、7316公里地下管网。截至今年8月,已累计处置燃气管网泄漏、供水管网泄漏、桥梁结构损伤等各类风险预警941起,风险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做法实现了“从一域探索向全国推广”的转变。截至目前,安徽经验已在北京、天津、深圳、成都、西安等60多个城市和新加坡等1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推广。



文字 |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想
摄影 |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杨锋
剪辑 | 全媒体编辑 王艳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青培
一审 | 吴青培;二审 | 束芳;三审 | 刘刚






合肥日报继续给粉丝送福利啦!


11月4日至11月17日期间,凡在合肥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留言区进行留言且将合肥日报微信公众号设为星标的读者,我们将选出留言精选次数最多的4名读者,赠送合肥日报与百武西联名出品的价值199元的T恤衫一件。(奖品需自行领取,不在合肥本地的粉丝可以到付方式邮寄)


加入粉丝群方式

↓↓↓

在微信公众号后台
输入关键词“粉丝群”
加入合肥日报粉丝群
※活动最终解释权为本报所有,如有疑问请加入粉丝群咨询


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2009年11月8日创刊,坚持“主流、责任、权威”的办报理念。(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