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一所百岁大学像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一样,校园内百年前的建筑留存得如此完好。规整的红砖绿瓦,中西合璧的建筑,错落地铺陈于校园中轴线的两侧,这里是中大广州校区南校园,也称为康乐园。从康乐园南门进入,沿中轴线向北漫步不久,就会看到一座孙中山铜像。他面朝北方,右手向前伸出,指尖所向,正对着滚滚珠江。100多年前,东渐的“西风”从珠江口岸进入广州城,也带来了革命的火种。1924年,“中山手创”的国立广东大学诞生于此。百年来,这所历经沧桑的老牌名校一代代继承着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大学之身介入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发展与改革。同时,身处“开风气之先”的广东,务实而包容的岭南之风也滋养着中大。今天,中大已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并在新时期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期间,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做了一个决定: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学校,“武”是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文”是国立广东大学。决定的做出,和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多次革命的接连失败有关。孙中山认识到,革命要想成功,不能再借助地方军阀等外部势力,必须培养自己的革命军队与理论人才。“可以说,这是孙中山晚年在革命动力方面的革命性转变。”中大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对《中国新闻周刊》说。1924年2月4日,孙中山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下令:“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在同盟会的老战友邹鲁被任命为首任校长。同年11月,孙中山扶病北上。在他临终前的最后四个月里,有关国立广东大学的大元帅训令、指令有13条之多,涉及经费、大学宿舍、学生操练等,事无巨细。1924年,孙中山在国立广东高师礼堂演讲三民主义。孙中山对这所大学最初的定位就很高:“当以该校为全国最高学府。”成立之初,该校就设置了文理法农四科,一年后又增加医科,而同时期的北京大学只有文理法三科。1934年增设工科后,中大六科齐备,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有统系的整个的中山大学”。20世纪20年代,江苏、山东等省都在将高专、高师合并为综合大学,但在多数省区,因为经费和时局变动,综合大学往往遭遇难产、关停与分裂。而国立广东大学得益于“中山手创”,在“六七个月的短时间中,公然闹得轰轰烈烈,风驰电掣”。以争取西方列强“退还”的庚子赔款为例,国立广东大学顺利争得庚款20余万元。邹鲁利用此款从各国购回大批英法日德意等外文原版书,供学生“开眼”。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次年7月,为纪念孙中山,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3月1日,改组后的国立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校长为戴季陶,实际主持校政者为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朱家骅,他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事务的主要领导者。上文摘自广东发布微信公众号:《这所“中山手创”的大学,今年100岁了!》点蓝色字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