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调料成了过年赢家?

创业   2025-01-31 22:22   河南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大过年,走亲戚必不可少。

人少还行,人多就麻烦了,因为准备一桌子菜,往往要花费大半天、甚至一整天时间。
今年我有一个感受:舅舅、叔叔、还有我家年夜饭餐桌上,酸菜鱼、麻婆豆腐等菜频繁出现,这些菜和以前家庭聚餐餐桌上的不同,味道几乎和饭店里面没什么差别。
去厨房打过下手后才发现秘密,虽然大家不吃预制菜,但预制调料也成了刚需品。
预制调料,就是做饭时,把最麻烦的调味环节打包好的「懒人神器」。
以前想做一道酸菜鱼,得先炒酸菜,放花椒、泡椒、干辣椒……还得研究先放哪个,放多少,甚至一不小心还会翻车。
现在,拆开一包酸菜鱼调料,里面连酸菜都配好了,只需要把新鲜的鱼片煮好,倒进去煮一下就好了,它不像预制菜那样直接做成成品,而是把最复杂的调味部分搞定了。
我觉得,这是一种好事,为什么呢?有四点:
一,比较省时间。像我们这,不光年轻人出去打工,中年人好多也常年在外,家里几乎要么剩下老人,要么就没人了。
而且平时也没时间研究做饭,过年回来突然要做一桌子菜,让人头大。有了预制料包,打开一包,按照步骤来,几分钟搞定。
二,让做饭变简单了。以前想做一个酸菜鱼,光调料得七八种,还得研究先放啥后放啥,如果没有经验,一不小心就翻车了。现在,一包调料全搞定,你只要煮个鱼片,就好了。
三,味道也比较稳。家里做饭,水平参差不齐很正常,有的人口味重,做出来多喝两口酒都不行;有的是不放酱油,没个看相。但有了预制调料,味道基本不会出错,谁弄都差不多。
四,小白也能做。过年我做的椒麻鸡,不仅我妈说好吃,我姨、姨父也炫了不少,所以,它能让不太会做饭的人也能上手。
而且,我认为,预制调料也悄悄在改变家庭做饭角色的分工;以前,厨房是女人的地盘,男人进去都得小心翼翼。现在,厨房的“门槛”被降低了,男人和年轻人也愿意进厨房了。
为啥?因为做饭太麻烦了。得买菜、切菜、调味,一整套流程下来,新手很容易手忙脚乱;现在,只要按照包装上的步骤,几分钟就能搞定。
这可以把平时不怎么做饭的男性和年轻人吸引过来了,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过年的年夜饭,我做,父母帮忙,分工合作,氛围拉满。
除了这些,预制调料还有一个隐形好处:它解决了调料用不完浪费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有些调料用得少,但又不可或缺。比如胡椒粉、花椒面、蚝油、老抽,没有吧,不行;买了吧,一年也用不了几次。
结果买了一大瓶,用了一两次,剩下的就放在角落,时间一长,要么过期变质,要么结块发霉,最后只能扔掉,既浪费又可惜。
我在北京时,有一次想吃番茄炖牛腩,然后买了一瓶番茄酱,结果用了一小部分,剩下的一直放在橱柜里。等第二次再想用时,发现早就过期了,只能扔掉。
在乡镇,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很多家庭平时只有老人在家,做饭简单,用的调料也少;到过年过节,亲戚们聚在一起,才准备一桌好酒好菜,预制调料正好满足了这种“偶尔需要,但又不想浪费”的需求。
我看了下,大部分包装也就吃一两顿,不用担心保存问题。所以,它在以一种柔软的方式,进入乡镇的厨房生态。
为什么是柔软的方式呢?这方面观察来自于老家超市。
以前的超市,调料区很简单,主要卖基础调味品。比如,一袋袋盐、一瓶瓶酱油、一罐罐豆瓣酱,整整齐齐摆在货架上。这些调料,像是厨房里的“基本功”,家家户户都离不开。
现在超市调料区变成“复合型”:一半是传统调料,另一半留给了预制调料。
摆放方式也变了。以前是按品类分,比如盐归盐,酱油归酱油。现在是按菜系分,有川菜区、湘菜区、粤菜区,像个小型「美食地图」。
促销策略也变得更贴心了。以前买一送一,送的还是同一种调料。现在呢?买一送一,可能是“尝鲜装”或者“家庭装”,甚至还有「年夜饭套装」。
这些套装,从最少两包到最多十二包不等,价格基本不超过一百块钱。不论是想试试新口味,还是准备一桌年夜饭,都能找到合适的组合。
所以,预制调料就像「双面胶」一样。对做饭的人来说,它解决了年夜饭这种“偶尔需要,又特别麻烦”的问题;对超市来说,它让调料的消费频次从“一年几次”变成了“一月几次”。
我认为,预制调料下沉,其实反映了消费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和我们生活节奏息息相关。
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忙得很,很难抽出大把时间来准备一顿饭;预制调料正好满足了这种“快速烹饪”的需求。
二,年轻一代更注重生活品质和效率,不想天天点外卖,觉得不健康;但又觉得做饭太麻烦,费时费力。预制调料,就像在外卖和做饭之间找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而且,预制调料还解决了一个痛点:食材可以自己准备,调料用现成的,既保证了新鲜,又省去了调味的麻烦;因此,我认为,预制调料的出现,正在改变年轻一代的做饭方式。
既然这样,预制调料是否会替代传统调料呢?
我认为不会。
年轻人接受,不代表乡镇上的人接受。我问了我叔,他的回答是:“吃什么预制调料?做饭嘛,放点盐、鸡精、胡椒粉就行了,哪有那么讲究。”
这种观念在老一辈人身上比较普遍。他们习惯了传统炒菜方式,觉得预制调料“没必要”,甚至认为做出来的菜不够“地道”,少了家的味道。
另一方面,预制调料本身也有局限性。首先,质量参差不齐,我看了下,有些低价的预制调料,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因为有的牌子,我都没听过。
其次,虽然预制调料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但对追求家常口味的人来说,肯定是不够灵活的,像做个杂酱面、炸个鱼啥的,传统调料无疑是首选。
更重要的,预制调料和传统调料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对没时间研究做饭的人来说,肯定有用;而对于经常做饭的人来说,那传统调料更容易发挥了,所以,我感觉,它更像一种补充品。
不过,单从过年回家做一桌子菜这件事上,至少满足了大部分诉求,明年,要突然做一桌子菜,你也可以试试看。
————
推荐阅读:
1.《大胆向世界输出你的秩序
2.Claude发布一套智能体构建指南
长按识别下方图片
加入MANDUN星球,同时可加入智远的付费社群

觉得有价值,欢迎点个在看,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舍满取半,欢迎分享给更多人。

王智远
商业记录者,主持人、《复利思维》《自醒》图书作者;专注于市场营销、消费心理、AI新科技、精神生活与商业探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