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希腊“读点活书” | 娜塔莉亚:1933-1934年,罗念生在雅典美国古典学院

民生   2024-11-16 14:33   希腊  


来希腊“读点活书”

1933年9月底,罗念生从美国乘船到达比雷埃夫斯码头,开启了他在希腊一年的游学生活。日后在回忆起1933-1934那一年的经历时,他提示同胞“应该有人去念一点活的书回来”。自19世纪后半叶始,古希腊的历史在考古学家的发掘下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迈锡尼、克诺索斯、德尔菲、奥林匹亚等不再只是一个个地理的名词,而是历史发生的现场。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的结合,让历史重新具有了生命。


本栏目将围绕考古遗址发掘、文献记载传统带领读者走进历史现场,读点活书。此外,还兼及希腊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当前的中希文明互鉴助力。


主持人:张绪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学术发展部主任



专栏文章均为《中希时报》独家约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希时报


1933-1934年,罗念生在雅典美国古典学院

娜塔莉亚·沃盖科夫
-布罗根







娜塔莉亚·沃盖科夫-布罗根复拍于ASCSA档案馆

1990年代末,在我担任雅典美国古典学院(American School of Classical Studies at Athens, 简称ASCSA)档案馆管理员几年后,学院秘书罗伯特·L·布里奇斯(Robert L. Bridges)带来一件中国花瓶,要放在档案馆进行保存,说它也是我们学院历史的一部分。礼物的赠送者是学院以前的学生,1930年代曾在学院学习,1986年他回到希腊来学院访问并赠送了这只花瓶。鲍勃在花瓶底部贴上了捐赠者的名片,这样便可以确认捐赠者的身份。名片上写着:“罗念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研究员”;旁边还写着“1933-34学年在美国雅典古典学院就读—罗懋德(Lo Maote)”。





娜塔莉亚·沃盖科夫-布罗根复拍于ASCSA档案馆




娜塔莉亚·沃盖科夫-布罗根复拍于ASCSA档案馆

与布里奇斯将罗念生的礼物送到档案室几乎同时,我在档案馆见到了理查德(迪克)·霍兰德【Richard (Dick) Howland】,他曾在1965-1975年担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他自己曾在1933-1938年间就读于学院。霍兰德访问档案馆时已年届八十,他为学院带来了另外一件重要的礼物:他求学期间的相册。当霍兰德看着旧照片回忆往事时,我们偶然发现了几张中国学生的照片,有这位中国学生的单独照片也有跟其他学生的合影。霍兰德一下子就认出那位中国朋友是“罗先生”。


罗懋德就是罗念生 


许多年后,我再次对这位神秘的“罗先生”产生兴趣。2016年,学院获得一笔资助,用于馆藏档案,包括霍兰德的照片等材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对霍兰德捐赠的照片编写数据时,我再次看到了“罗先生”。好奇心驱使我在谷歌搜索引擎输入了“Mao-Te Lo”,当时并没有搜索到任何结果。因为当时着急做完数字化档案的项目,我并没有继续探索Mao-Te Lo,也没有用那张跟中国花瓶放在一起的名片上的“罗念生”进行搜索。当时如果我循着罗念生的名字进行搜索,很容易会知道,罗念生(1905-1990)在中国创造了辉煌的职业生涯,他是一位著名的希腊研究者和古希腊戏剧的优秀翻译家。


1990年,威廉·布雷谢尔(William Brashear)在一篇题为《古典学在中国》(Classics in China)的文章中提到了罗念生为推动古典学在中国传播所做的巨大贡献:“罗念生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求学,因为他在古希腊文学翻译中的重要贡献,受到希腊政府表彰。他的许多翻译文字被排演成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舞台上上演。此外,罗教授写作了多篇古希腊戏剧研究的学术文章,刚刚还完成了《古希腊语-汉语词典》。”布雷谢尔所指的应是1988年2月12日由希腊驻华大使马诺斯·梅加洛科诺莫斯(Manos Megalokonomos)在希腊驻华大使馆颁发的雅典科学奖。


2014年,两位中国学者陈戎女和赵玲玲在另一篇题为《中国文学中的希腊悲剧经典与翻译》的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罗念生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翻译。在杨晦先生首次进行中文翻译后,罗念生于1939年完成了该剧的第二次中文翻译(1947年出版),与已有版本不同,罗本是从希腊语原文进行的翻译。“罗念生的翻译非常详尽,包括他本人为译本写的译者序、剧本正文、141条注释以及四个附录。可以说,罗念生这一译著不仅是希腊悲剧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学经典的重要标志。”


更近些时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年11月访问希腊期间,他对罗念生评价道:“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国学者和翻译家,他终生致力于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为促进我们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儿子和孙女也继承了这一事业。”


成为罗念生


由于罗念生教授在中希比较文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和我对他早期与美国雅典古典学院之间联系的好奇,我决定在学院所藏档案基础上对他进行一项研究。我发现的第一份文件是他的申请表,这份文件提供了许多有关罗念生家庭和教育背景的信息。罗念生,原名罗懋德,四川省威远县连界镇庙坝村人(今属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生于1905年5月29日,父亲名叫罗九成,母亲名叫马宛颐。在结束清华大学三年学习后(1927-1929年),罗念生于1929年赴美,最初入读俄亥俄州立大学(1929-1931年)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短暂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931年),之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1932-1933年)。根据申请表记载,他在美国的学费来源主要来自他的母校清华大学提供的为期五年的奖学金(1929-1934年)。


在那国际留学于各国都不普遍的年代,一位中国学生为何会在美国求学?我们可以在清华大学早期的历史中寻找到答案:


“清华大学于1911年在北京成立,在此之前,中国内部动荡不安、列强魔爪步步紧逼,国内外深刻的矛盾最终使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在义和团运动被八国联军镇压后,清政府被迫向列强支付数额庞大的赔款。经过清政府驻美大使梁诚的多次谈判,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于1909年让美国国会同意将部分赔款转为供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奖学金。得益于这笔资金,清华学堂(前身为游美肄业馆)于1911年4月29日在北京成立。作为一所留学预科学校,清华学堂为中国政府计划派往美国留学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教育准备。”


罗念生一定是作为所谓“庚子赔款奖学金”项目的其中一员前往美国的,该项目旨在培养一批受过美国教育、经历过美国文化熏陶的中国未来各领域的领导人物。从1909年到1929年,该奖学金项目共资助了约1300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也促成了1926年中国学会(China Institute)在纽约的成立。


罗念生后来回忆起他的旅美岁月时说:“我欣赏美国的物质文明,但对他们的精神文明感到失望。我曾一度被美国的政治民主和自由所吸引,但当我看到黑人是如何被对待,以及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选举权时,我开始明白其中的虚伪。”


1933年1月26日,罗念生在康奈尔大学注册时,他给哥伦比亚大学古典学教授、美国雅典古典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爱德华·D·佩里(Edward D Perry)去信,询问他是否可以被录取到美国雅典学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进入(这所)古典学校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我错过了这次机会,那么我这辈子将再也无法去希腊。若未见识过辉煌的迈锡尼文明,我将死不瞑目。”


此外,他还说明了他开始学习古典文学的背景:“在弥尔顿和雪莱的影响下,我开始注意到希腊文学。”他已经知道,他未来的生活“将主要花在直接从希腊语翻译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上;而不是像我们以前那样,通过现代的文本进行二手翻译。”这表明,在此之前古希腊文学作品在中国仅通过对西方现代语言的二手翻译文本被了解。


八周后,由于罗念生的原始申请文件在纽约、普林斯顿和雅典之间的某个地方丢失了,因此他对自己是否能够被美国学校录取感到忧心忡忡。然而,在佩里给普林斯顿大学的爱德华·卡普斯(Edward Capps)于1933年5月22日写的一封信中表明,在这期间中并非只有罗念生自己一人在他的录取进行努力,佩里和卡普斯也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与时间推动罗念生被美国雅典学校录取。佩里写道:“坦率地说,我怀疑他进入这所学校中所能获得的收益,是否如他所期待的那样多,但中国政府似乎完全愿意让他去,所以这是他和他们之间的事。”


罗念生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美国雅典古典学院的录取问题,还有他能够在希腊待上多久的问题,因为希腊驻纽约领事馆只给了他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希腊签证。卡普斯很担心罗念生的签证问题,于是写信给希腊总领事,领事向卡普斯保证,罗念生在到达希腊后会顺利延长签证,不会遇到任何问题。同时,佩里担心罗念生过于谦和,可能会在旅希生活中遇到某些不可预测的麻烦,因此他为罗念生准备了一封强有力的介绍信,能为罗念生在前往希腊的途中以及抵达雅典后提供保障。


罗念生最终在多方努力下被美国雅典古典学院录取。经过三个月的欧洲旅行,罗念生同其他七名学生于九月底一起从布林迪西(Brindisi)乘船前往比雷埃夫斯(Piraeus)。学校的考古学助理教授奥斯卡·布罗尼尔(Oscar Broneer)负责大部分的实地考察旅行。来自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的托马斯·米恩斯(Thomas Means,1889-1961)则是当年的年级教授。


米恩斯为秋季学期写的报告是我们了解罗念生在雅典学习的最佳资料来源。跟其他非英语国家的学生一样,罗念生在美国雅典古典学院的学习中也面临着英语和希腊语的双重挑战。米恩斯进一步补充道:“在罗念生的允许下,我提前收到并修改他从希腊语翻译成英语的作业,尤其是他专门被指派的那些任务。” 尽管有着些许语言问题,但米恩斯还是认为罗念生“有很好的头脑,他可能比我们意识到的还要出色。” 他发现罗先生性格温和,“比其他人更为成熟……取得了相当显著的进展……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米恩斯总结道:“我对他表示敬意。”


在离开希腊之前,罗念生向美国雅典古典学院提交了题为《俄狄浦斯悲剧:希腊与拉丁悲剧原始资料的时间性概述》(Oedipodeia: A chronological sketch of the original source material of Greek and Latin Tragedy)的毕业论文。 


在返回中国后不久,罗念生在《希腊随笔》中讲述了自己在美国雅典古典学院求学以及在希腊旅行的经历,并鼓励中国同胞们如果想要体验“活的书”,就应该去希腊,现场体验会给予他们独特的学习感受。


罗懋德的长久遗产

从希腊回到中国后,罗念生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和古希腊历史,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段时间对他来说十分艰难,因为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由于他厌恶以及拒绝加入国民党,他经常不能工作。在自传中,罗念生描述了自己在武汉大学执教期间的艰苦生活:“我患有严重的胃病,妻子患有肿瘤,我们卖掉了所有财物来度日,家中甚至没有桌椅。”尽管面临如此多的困难,他依然坚持从古希腊语翻译作品。1939年,《康奈尔日报》曾刊登罗念生将古希腊剧作《塔尔基斯的伊菲革涅亚》从原文翻译成中文的新闻。


1949年,罗念生被聘为北京大学研究员,一直到1964年。退休后,他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根据他的自传,罗念生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唯一未遭批斗的社科院成员。他后来回忆说:“他们没有注意到我。”


罗念生对中国古希腊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直接从古希腊语翻译了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晚年,他尝试翻译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但很遗憾未能完成,他的学生王焕生在1997年完成并出版了这项工作。罗念生最雄心勃勃的作品是他的《古希腊-汉语词典》,该词典于2004年由他的另一位学生水建馥出版,至今仍是中国唯一的希腊语-汉语词典。


罗念生经历了足够长的岁月,亲眼见证了他翻译的一些古希腊戏剧在舞台上演出。1986年,中央戏剧学院进行《俄狄浦斯王》(Oedipus King)的首次公开演出,该剧由罗念生的儿子罗锦鳞编剧并导演。同年夏天,该剧团应德尔菲欧洲文化中心(European Cultural Center of Delphi)的邀请,将这一改编版本带到了德尔菲和雅典上演。就在这时,罗念生回到了希腊。经过半个世纪,他早在雅典求学期间开始翻译的一部戏剧,终于由他的儿子在舞台上演出。


在罗念生重回希腊的三十多年后,2018年他年长的儿子罗锦麟在北京国家大剧院(NCPA)上演了由罗念生1954年译本改编的阿里斯托芬的剧目——《鸟》(Birds)。


罗锦麟的女儿、罗念生的孙女罗彤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将古希腊剧作推广给更多中国观众是我爷爷的愿望。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广泛地观察世界。”(《中国日报》,2018年4月2日)。


罗念生在1988年接受《基督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采访时,他自豪地称,在希腊求学的一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采访中,84岁高龄的罗念生说:“当我打开一本希腊文学书籍,开始阅读时,我忘记了其他一切。我的思绪飘荡在爱琴海的蔚蓝海水和雅典的紫色冠冕之上。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作者:娜塔莉亚·沃盖科夫-布罗根,考古学家,美国雅典古典学院(ASCSA)档案馆馆长
译者:肖锐,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阅读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吕厚量:古希腊的游记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张绪强:雅典大学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历史认识

来希腊“读点活书” | 李知非:希腊人的观剧传统与古剧场的重新启用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张绪山:希腊人的“会饮”传统

来希腊“读点活书” | 晏绍祥:杨度《湖南少年歌》与清末湖南的希腊传统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希腊前总统:以人为中心——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正义观”的共同价值取向


来希腊“读点活书” | 郭子龙:古希腊的“海权”观


来希腊“读点活书” | 王以欣:多情自古最销魂——“希罗与利安德尔”神话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吴靖远:塞萨洛尼基的“卡马拉”


来希腊“读点活书” | 邹薇:拜占庭史籍中的连体双胞胎分离手术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刘峰:希波达姆斯与古希腊的聚落布局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吕美霖:气候变化与希腊古建筑的保护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刘书孟:我在吕托斯考古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刘妍鸥:迈锡尼和韦尔吉纳墓葬中的金制品

来希腊“读点活书” | 朱天奇:美国雅典古典学院游记——柯林斯的坎克里港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张强:从德尔菲到奥克苏斯——古希腊箴言的东传

来希腊“读点活书” | 张绪强:雅典德国考古研究院与德语学院


希中网
【中希时报——希腊中希双语全媒体第一平台】文化交流 | 会展策划 | 新闻资讯 | 影视制作 | 定制旅游 | 公关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