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照料站、社区家长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共享书屋……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形式多样的公益服务。这些“小确幸”,得益于该县社区党工委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创新和实践——
党建引领“融进去” 基层治理“活起来”
12月12日,记者走进孟村回族自治县阳光社区日间照料站,远远就听见欢快的歌声从音乐室“飘”出来。推开大门,只见十几位大妈正在唱歌,为她们伴奏的,是5位鬓发灰白的大爷。老人们配合默契,兴致盎然,陶醉在演奏与歌唱中。除了音乐室,阳光社区日间照料站还设有乒乓球室、书法室、理疗室、休息室等。大爷大妈们各得其乐。到了午饭时间,家中无人照料或不愿走的老人,还可以到餐厅用餐。这个日间照料站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家家户户的“大门”,也打开了阳光社区创新治理的“大门”。在孟村,社区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他们立足民生民情,聚焦公共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治理创新活动,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区工作者看到居民在网上的投诉后,及时解决问题。
对教育园区社区的居民来说,每周六下午2点到社区家长学校上课,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孩子沉迷手机,家长怎么办?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时,家长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和困惑,都能在此一一得到解答。发起成立社区家长学校的,是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吴东晓。在这里授课的,目前有9位讲师,除了孟村当地的老师,讲师李明来自沧州市区,徐静、王晓丽来自盐山。自从今年6月开课以来,每逢周六,讲师们都自己开车前来,不要一分钱报酬。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社区家长学校的可贵,纷纷慕名前来听课。社区家长学校广受居民欢迎。
12月14日,在社区家长学校的第30期公益课课堂上,讲师张淑平和家长们分享了“如何才能让孩子内心有力量”。下了课,年轻的妈妈们意犹未尽,仍然不愿离去,纷纷凑上来继续向张淑平“取经”。其中一位妈妈说:“我按您指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还真有效!”如果说社区家长学校是教育园区社区的特色,日间照料站则在县城的9个社区处处“开花”。其中,阳光社区与盐百社区的日间照料站还申请了省级示范点。为了给辖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日间照料服务,社区还与北京、沧州的两家养老服务公司签订了托管合作协议,将其中6个日间照料站进行托管,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品质。来到盐百社区日间照料站,记者看到,老人们正在健身器材室、文化娱乐室参与各自喜欢的活动,还有几位老人在理疗室进行理疗。沧州宛乡情老年服务有限公司为这里提供托管服务。记者见到公司经理常玲玲时,她正带领工作人员为老人准备午餐。“我们对待老人就像对父母一样,天天哄他们开心。”常玲玲告诉记者,老人在这里不仅可以参加文化娱乐活动,还可以享受助餐、助浴、代取药、代缴费等各项服务。孟村社区党工委书记左松岗说,他们在硬件和软件上都下了大功夫,立足“一老一小”两个群体,通过家长学校、日间照料站、共享自习室、共享书屋等开展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打造智慧居家养老全链条服务体系,让社区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善。记者发现,各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不少“90后”“00后”成了生力军。另外一个暖心的现象是,各社区还有不少“银发”志愿者。他们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为社区做了不少事情。左松岗表示,队伍建设是党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他们通过专项招聘与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引入了30名社区工作者,不少“90后”“00后”本科毕业生成为其中一员。年轻人有活力、有想法,创新意识强,激活了社区工作的“一池春水”。29岁的金都社区党支部书记耿官政就是其中一个。他在社区探索实行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社区”融合治理模式,就颇具新意。社区与孟村爱心协会等社会团体紧密合作,定期组织志愿者走进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老人理发、打扫卫生。同时,他们还联合医疗机构开展义诊活动,为社区居民免费体检、提供健康咨询,近万人次从中受益。在文化建设方面,他们组织社区老人成立“晚霞情”河北梆子剧社,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周边众多居民前来观看,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名片。此外,他们还与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进大学生志愿者,打造智慧社区。如今,金都社区不仅有日间照料站、共享自习室,还有智能服务项目,让居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为了解决社区工作多、人员少的现状,孟村社区党工委组建了9支社区能人先锋队和6支志愿服务队,把有奉献精神的老党员吸纳进来,让他们在社区这方舞台上发挥余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社区党工委文化活动中心经常组织文艺演出。
快板、诗歌、朗诵、情景剧……12月12日,在社区党工委文化活动中心,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丁建怀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位多年从事宣传工作、经验丰富的“能人”。他今年62岁,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擅长文艺策划,能编会导。自从接手负责文化活动中心后,他利用人脉资源,邀请名家入驻活动中心,成立了书法、篆刻两个工作室,让社区文化活动的层次得到了很大提升。这里很快形成了“虹吸效应”,很多居民宁可绕远多跑道,也愿意到这里参加排练和演出。文化活动中心成立以来,除了日常的音乐、舞蹈、戏曲排演外,每逢重要节点,他都会组织专题文艺演出。如今,这个活动中心成了孟村社区文化一张闪亮的名片,既聚了人气,更聚了人心。丁建怀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组织这些活动,他不要一分钱报酬,每次都费心劳力,竭尽所能,乐在其中。他说:“一场演出下来,累是肯定的,但大家快乐,我也快乐!”在阳光社区日间照料站,见到记者一行,老人们不仅用歌声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还热情地介绍起日间照料站的点点滴滴。那表情,仿佛他们就是这里的主人。“老人们需要生活照料,更需要精神照料。”阳光社区党支部书记丁润达说,在日间照料站,老人们既是服务对象,又参与共建共享。共享书屋的图书、健身房的乒乓球拍等,都是老人捐献的。61岁的刘良英说,退休后,听说社区有这么个地方,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谁知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每天吃完早饭,他就会溜达着到这“上班”。“每次我都是先打乒乓球,休息一会儿,再下象棋。身体不舒服了,就去做理疗。那感觉,真叫一个棒!”刘良英是一名老党员,他不仅享受着这里的服务,还发挥余热,也成了一名志愿者。居民在日间照料站进行理疗。
一套已经装修入住的房子,却被人强行破门入户。住房者和破门人都说自己是房子的主人,还都拿出了证明。他们找开发商理论,开发商却不见了踪影。两个人争执不下,眼看就要引发冲突……前些日子,在孟村锦绣乾城小区,因为“一房两卖”问题,两位居民矛盾激化。“房子不是小事,打起架来事更大了。咱们各退一步,事情总会解决。”关键时刻,社区工作者和驻区民警及时赶到劝解,避免了矛盾升级。“社区是个大家庭,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我们才能呵护好它。”孟村社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华说。生活在社区,邻里矛盾不可避免。如何化解矛盾?经过探索,社区党工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做法。他们积极推广“智慧孟村”APP、“民意通”小程序和“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老百姓遇到急难事,在线上、线下都可以直接反映。此外,每个社区的网格员也能在日常巡查中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小区,居民电动车违规停放、违规“飞线”充电等现象严重。在劝阻居民违规行为的同时,社区党工委还设身处地地从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经与相关部门沟通,陆续为各小区安装了电动车充电桩和电梯阻车器。为了给老百姓省钱,他们还协调了低价电费。有的小区内没有地方安装充电桩,他们想方设法,最后在小区外边协调好场地安装上充电桩……如今,居民之间再也不会因违规“飞线”充电而产生矛盾,居民关系融洽了,和美小区的创建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为了更好地调解矛盾,社区党工委还积极发挥驻区民警的作用,成立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修订完善了《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一站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12345服务热线调解机制》等6项制度。一旦社区居民之间发生了矛盾,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与驻区民警、调解员都可参与调解。截至目前,他们成功调解居民矛盾纠纷283起,其中,邻里纠纷类181起、婚恋家庭类76起、家庭赡养类6起、其他类20起,调解成功率100%。很多退休老党员义务担任调解员,他们有威信、能服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小区好不好,物业管理是关键。目前,社会上的物业管理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由物业公司直接管理,二是采用居民自治管理的方式,三是由社区代管物业。前两种形式,不是物业费过高,就是物业管理不到位。孟村实行的是各社区公益性代管物业,盈余用来回馈业主。“锦绣乾城小区2023年物业费盈余约10万元,社区用这笔钱为小区居民更换了楼宇门,还补贴了顶楼居民做防水和电梯维修换件的部分费用。阳光名城小区去年物业费盈余约7万元。社区用这笔钱为小区翻新了部分道路。”左松岗说,社区工作虽然看似杂而碎,但件件都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才能把事情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记者手记
这样的社区谁不爱?
基层党建工作怎么做?孟村社区党工委的做法给我们的启发是:社区党建既要创新又要务实,以民生为基准,处处为社区居民着想,让百姓舒心、暖心、开心,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拥护。
在孟村各个社区采访时,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居民们非常支持社区共建共享。他们表现出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令人动容。老百姓为什么这么支持社区的工作?关键还是社区党工委把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他们在社区里成立日间照料站、开办家长学校、建起文化活动中心和共享书屋、建起理疗室、安装充电桩、修建小区道路……桩桩件件都连通了老百姓的“最”需要,因而深受老百姓欢迎。难怪一位居民历数社区为大家做的事情后,高兴地说:“这样的社区谁不爱?”
社区工作大多是这样的“小事”,可“小事”不小,件件连着民生、连着老百姓。要把“小事”办好、办彻底,办到居民心里,考验着基层工作者的党性和工作水平。孟村社区党工委一班人用心、用情、用力,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力和社区工作者的创新力,又充分发挥老党员的影响力和社会志愿者的行动力,激活各种社会资源为社区所用,从而激活社区居民的热情和活力。居民需求摸得准,社区服务做到细,把“大事”做实,把“小事”做好,使居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倍增。
把党的旗帜亮出来,把社区群众的心聚起来。这种有益探索,是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实践。“这样的社区谁不爱?”老百姓的赞誉,才是最高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