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课后兼职“电气工程师”挣了1万多:原来养出这样的孩子,并不难!

教育   2024-07-26 14:06   马来西亚  



1

被兴趣指引的孩子有多优秀


最近,一则新闻上了热搜,让无数家长得了“红眼病”——10岁男孩自学电气工程,课后兼职电气工程师独立做项目挣了1万多。


北京一位10岁的小学生,今年上四年级,通过自学达到了能帮父亲设计电路、动手制作、编程、调试等一系列操作。


整个过程专注而娴熟,单从电路设计调试水平来看,不亚于本科在读生。




有人会说,不要拿个例当案例,这样的孩子只是少数。


当然,这样的父母也是少数。




孩子的父亲段先生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在父亲的影响下,孩子潜移默化从小就喜欢电气自动化,跟着学了很多基础知识。


段先生说,这次的项目比较简单。从设计电路、制作、编程和调试都是孩子自己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会教他一些检查设备的方法。通过这个项目,孩子自己挣了1万多。


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更是。




在这条热搜下面,有一条热评:


这个新闻突出的不是这么小的孩子就能挣钱,而是他在老爸正确教育下的潜能开发,对电气工程技术的天赋展示。


这样的孩子:


江苏一小女孩,从小就很喜欢画画和捏粘土。


在接触到建模绘画软件后,11岁的她便开启了建模之旅。


从建模、细节调整到上色,她每一个步骤都处理得非常丝滑,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11岁孩子在操作。




每当女孩完成建模后,她都会将自己的作品3D打印并实体化!




看着就非常有成就感!


可以说,当其他小孩还在挑选玩具的时候,小女孩已经靠自己实现了“盲盒自由”。


就凭这点,女孩就给自己的未来增添了不少底气。


另一位小孩姐也不在话下。



这位“小孩姐”名叫冯睿,今年11岁,正在读小学五年级。

现在会做几十种糕点,包括蛋糕、桃花酥、蛋黄酥、曲奇、月饼、牛角包…


冯睿表示,烘焙是跟着网络教程学的,因为自己特别喜欢吃蛋糕,没事就喜欢琢磨怎么做。


“面粉、鸡蛋、奶油放多少,怎么能做出好看的形状,糕点要烤多久……我觉得特别有趣,慢慢就沉迷了”




冯睿的妈妈冯女士说,从幼儿园开始,冯睿就喜欢在厨房看大人做菜。


“她真正开始做烘焙,大约是在二年级,到现在已经做了好几年,她有时能在厨房待上一整天。”‍


到了周末,冯睿喜欢自创各种美食。


分享给邻居,最近学校放暑假了,在妈妈的支持下,冯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外出摆摊。


说干就干!备货、做糕点布置摊位、热情吆喝…


小孩姐的摊位营业额最高的一天能有500元!




因为糕点是新鲜制作的,有时候没有卖完,冯睿会热情地送给环卫工人、邻居。




有一次学校老师询问同学们未来想要做什么职业,冯睿认真地说,自己以后学烘焙专业,开一家烘焙店,做出种类更加丰富的糕点。


冯女士十分支持女儿的理想。




“小孩姐”的事迹还得到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美丽浙江等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众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了对“小孩姐”的羡慕之情。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坚持热爱是美好的事,希望她拥有多彩的人生。”


还有网友说,“这孩子可太棒了!多少人浑浑噩噩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年了就拿生活所迫当真理! 相比之下,这孩子真是既幸运又幸福,我真的非常非常羡慕她!”



之前,江苏无锡10岁女孩孙佳瑞也因为厨艺了得上了热搜。


娴熟的颠勺、酷炫的拉勺,专业的炒菜姿势…让很多成年人汗颜!


据孙佳瑞父母说,她从8岁起跟着厨师爸爸学做菜,如今已学会五十多道家常菜

视频中,佳瑞用的炒锅约重4斤,操作起来需要技巧和力气。


为此,她足足练习了一个暑假。


在父亲的指导下,佳瑞学起厨艺越来越得心应手。




烧出来的菜也是色香味俱全:




其实不只是学厨艺,佳瑞还学习民族舞、爵士舞、架子鼓,


她炒菜时转勺子的动作,就是模仿架子鼓里面转鼓槌的动作。




几年前,孙佳瑞的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女儿学做菜的点滴。


到现在,“小厨娘”孙佳瑞已经收获了很多粉丝,被网友称为现实版“中华小当家”。




爸爸说,“好多粉丝问,这孩子不上学吗?她上学,天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吃饭,然后学习。学习结束,一般孩子都是玩手机,我不让她玩手机,过来学学炒菜不好吗?她每次炒完菜感觉非常开心,说爸爸,我又学会一道菜,我说你真棒,我就鼓励她。”


言语之间可以看出,这位厨师爸爸很是为女儿自豪。


从这些孩子可以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有支持自己兴趣的父母,更是无比幸运的事!




2

只看成绩,不考虑兴趣有多可怕


但是在当今社会,大部分的家长还是只看成绩,不考虑兴趣。


去年,天才学霸聪聪考上清华却意外自杀,通过遗书,他泪诉绝望:


从小到大,爸妈希望他能好好读书,为此限制他的一切娱乐活动,就连他最喜欢的钢琴都不让碰。


后来考上大学,热爱艺术和生物的他又被迫学医。


梦想的破灭,彻底压垮了这个外人眼里的天之骄子。


还有前阵子大火的流浪大师沈巍,也从小被父亲强迫学习不喜欢的学科。


他对读书画画感兴趣,父亲严厉阻止;


他想报考中文专业,父亲再次驳回;


哪怕最后大学毕业,父亲还是安排了他毫无兴趣的审计工作。




沈巍无奈表示:


“这辈子,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遗憾。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


多少父母,正在“以关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很容易让孩子自我放弃,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之前,一部《你好,李焕英》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干啥啥不行,干饭第一名的女儿贾晓玲,成绩一般,从小就没那么优秀,为了给母亲李焕英“长点脸”,篡改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却不小心被当众揭穿...


偶然穿越到过去,贾晓玲为了弥补之前的遗憾,向母亲描述未来的自己,考上了名牌的导演专业,月工资八万,还特意强调了一下“月工资八万,吓人不?”


没想到李焕英听后撇了撇嘴,摇了摇头,一脸认真地说道:“我的女儿啊,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




健康快乐就好,这话很熟悉,很多爸爸妈妈也经常这么说。


可是回归到现实中,“内卷”的浪潮席卷了每一个人,你家娃学了电子琴,我们家孩子就要学钢琴;你家娃考了90分,我家娃就要考91分;你家娃考上了清北,我家娃就得去哈佛藤校...


北京大学副教授蒋承说:


因对教育落后恐慌,导致每对父母都铆足了劲,推着孩子往前、再往前。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给其他人,便想尽各种办法去推孩子,设法让孩子超过其他人。期望值被一点点拉高放大,直至我们容纳不下孩子任何超出预期的梦想。


可我们似乎忘了,教育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情。


让孩子用短跑的方式跑马拉松,很可能没跑到一半,就跑不动了,不如陪他们一起,从容的踱步。




3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谢刚说:教育要“以长取胜”,而非“以短取败”!


父母只有找到适合孩子个性和长处的发展道路,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孩子的潜能。


时间回到2022年,当时这个妈妈上传了一段她和孩子的对话:


孩子问:“那我考上清华呢?”


妈妈答:“那妈妈就会为你很骄傲啊!”


孩子问:“我上北大呢?”


妈妈答:“也会很骄傲的。”


孩子问:“那我烤上地瓜呢?”




妈妈答:“如果你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软,又甜又美味的话,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也会为你骄傲的。”



孩子说:“以后我就当个烤地瓜老板。”


妈妈嘻嘻一笑:“恭喜许果果有了新的愿望!”


整个视频只有20秒,却治愈了很多人。


在教育如此内卷、太多父母和孩子都只盯着成绩并为孩子的前途焦虑不已的今天,这段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同样关乎未来,但饱含了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鼓励的对话是什么样的。


在这个视频下面,有人在下面给果果留了一句话: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高松,那就做一棵溪边的小树,但要当溪边最好的小树。”


世界那么宽阔,有那么多领域和行业,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比如,果果可以成为“清华北大旁边的烤红薯大王”。


说实话,每看一次这个视频,我就被打动一次。


我想,其实很多父母的初心也是想要为孩子打造一个有松弛感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始终被支持和接纳中长大吧,但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份初心渐渐被我们弄丢了呢?




前不久,即将回归教育领域的马云,在《重回课堂》中表示:真正的教育,是要想办法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但是,很多家长都存在普遍的教育误区:


无论父母说什么、做什么,最终都是为了孩子好。


而孩子,则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意愿,如果提出反对意见,就会扣上“不孝和忤逆”的帽子。


孩子如果喜欢某一项事物,父母应该鼓励进一步了解研究,给予孩子“做自己”的选择权。


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曾说:乒乓球很重要,但乒乓球里没有人生,我们是“人生里有乒乓球”而已。


是啊,成绩很重要,但成绩里没有人生,孩子们只是“人生里有成绩”而已。


孩子的人生,应该有他独特的存在,那些天分兴趣,才是孩子真正的价值和快乐的源泉。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微博、豆瓣等网络


-end-





精选团购


“用更低的价钱,买更多的好书”

各类好书|英语启蒙|英语分级

长按识别,带你省钱买买买~


文末点亮“在看”+【分享】转发,你我共勉。





点读笔  | 复读机 | 有声书 | 一站式 | 超省心

爱贝亲子
关注我,带你省钱买买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