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对气味的喜好以及冬季腥味饵料使用注意细节

体娱   2024-12-24 21:23   广东  


冬季水温低,像仍有觅食欲望的鲫鱼、鲤鱼普遍偏爱腥味饵料或荤饵,而实际操作中,同样使用腥饵有的钓大鲫鱼、有的个头偏小,中间到底有什么秘密?本文以此为起点,聊一聊腥味的事儿,及腥味饵料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的几个小细节。

腥味浓淡的差异,出现各种形式的腥饵大致可分为三类:
首先,是自身携带腥味的荤饵,其中红虫、蚯蚓是典型代表,红虫的腥属于“鲜腥”,气味浓厚、强烈,而蚯蚓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的缘故,带有淡淡的土腥,两者区别明显;
其次,动物的内脏也常用作窝料或钓饵,如鸡肝、猪肝、鸡肠、鸭血等,针对的目标鱼主要是食肉的鲶鱼、黑鱼等,它们对这种腥味浓烈且有点臭的食物较敏锐;
最后是带有腥味的商品饵料,常用的方法是加入腥味浓厚的南极虾粉,或者血粉、骨粉。除了上述的三种常见腥味饵料,还有一些小众配方,使用频率极低,不再详述。
鱼是如何区分不同腥味的
野外食物匮乏,鱼在长期使用自然水域环境中,会逐渐强化有利摄食的器官,相应有些器官就会弱化。参与鱼觅食的有视觉、嗅觉、味觉,还有听觉。而相比而言,鱼的嗅觉在觅食的整个过程中所起到作用远大于其他几个。因此下文以鱼的嗅觉为例,看鱼是如何识别腥味饵料的。
鱼头部的两侧,有一对或两对鼻孔,鼻孔中有褶皱鼻囊,大量感知腥味的细胞、神经末梢便附着在表皮上,当水流从鼻孔的一侧流入,气味分子便随着进入。神经末梢受到气味分子的刺激,会将信号反馈给鱼的下丘脑,下丘脑会将气味分子作出判断,如果气味是喜欢、感兴趣的,会驱使鱼游动靠近气味的来源位置。如果鱼排斥、抵触这种气味,鱼便会转头远离。
尽管鱼可以通过嗅觉辨别腥味,但鱼的种类不同,对腥味的感知、偏好存在差异,甚至同种类的鱼,生长的各个时期,对腥味的需求也不同。
比如杂食的鲫鱼与肉食的鲶鱼之间,鲫鱼对腥味的需求,主要是以红虫、蚯蚓、面饵这类的“腥”,鲶鱼虽然对三者的腥也能接受,但相比而言,鸡肝、鸡肠这种“腥中带腐肉”的气味对它的诱惑力更大些。
另外像鲫鱼,个体大小的区别也会影响对腥味的选择:首先是小鲫鱼,它们对气味的敏感度要大于大鲫鱼,腥味越浓烈,越吸引小鲫鱼,这也解释了为何红虫容易招惹小鱼了;其次大鲫鱼,随着生长发育,各项器官功能也完善、成熟,食性也发生变化,对浓腥也不再敏感,而对淡淡的腥味、谷物的香味特别敏感,所以经常有钓友应发酵的玉米粒、小麦粒斩获大鲫鱼。
如何巧妙使用腥味饵料、扬长避短



如前文所述,腥味饵料尤其在冬季水温低的环境下,鱼摄食积极,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问题,那么如何巧妙的使用腥味饵料,尽量避开它的不足呢?
   首先,像腥味面饵,容易招惹如小白条、麦穗、小翘嘴这样的小鱼,如果高频率抽窝,甚至出现小鱼闹窝,严重时浮漂上下起伏、凌乱不堪,却提竿不上鱼。此时可以在腥味饵料中加入适当香味饵料,但注意冬季仍以腥味为主、香味为辅;直至春夏季节,气温回升,鱼的食性改变,再以香味为主,腥味为辅。
    其次,冬季野钓鲫鱼,红虫、蚯蚓是不可或缺的,而红虫招惹小鱼,建议先用红虫,利用流入窝点的汁液,所携带的鲜腥味,将鱼聚集过来,再用蚯蚓,针对大鲫鱼的特点,将其筛选出来。如果冬季单独使用蚯蚓钓饵,建议提前打窝,毕竟蚯蚓的诱鱼效果差一些,还可使用丁香油,浓郁的香气和含有的特殊诱鱼物质可强化、丰富蚯蚓的气味,更吸引鱼的注意力。
   最后,夏秋季节是钓鲶鱼、黑鱼的好时候,不管是选择鸡肝等肉食饵料,还上商品的腥味饵料,不要只重视“腥”,还要突出饵料的“臭”。比如将鸡肠、猪肝等内脏搅碎,置入容器中,适当加入麦麸、米糠,密封保存,沤上几日,一股腥臭味便生产,取出略微加工一下,用于打窝、作钓饵均可。
本文从腥味的本质,腥饵饵料的细分,及鱼是如何辨识腥味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描述,不难看出,腥味对鱼的诱惑力是强大的,但各种形态的腥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钓鱼人在使用过程中,应多重视细节,加了改善,对渔获的提高有不小的帮助。

钓鱼上岸
我们致力于让钓鱼人钓好鱼,钓大鱼!
 最新文章